[陇文化]立法约束“拍假”? 专家称应修改《拍卖法》
本篇文章2182字,读完约5分钟
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很多人只把打假局限在日常消费,却不知道交易量巨大、交易看似严谨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充斥着假货,甚至是一亿元以上的假货。2011年初,一套汉代玉器凳子在北京以2.2亿元的高价拍卖,成为当年拍卖市场上最贵的玉器。一年后,知情人透露该艺术品是赝品,引起轩然大波。到目前为止,争议还没有完全平息。
模仿汉代的玉凳不是孤立的案例。近年来,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假拍卖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国家文物局近日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座谈会纪要》,表示将认真研究和治理文物拍卖企业知假拿假问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超认为,如果拍卖企业不能通过司法渠道和行业自律有效遏制知假拿假问题,必将对文物拍卖市场乃至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在最近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钱念孙指出,拍卖法的一些条款滞后于实际发展,建议修改和完善拍卖法,遏制假冒现象。有业内人士认为,拍卖市场假货泛滥的原因之一是《拍卖法》第61条为拍卖公司拿假货提供了挡箭牌,买家很难追究知道假货的人的责任。
如何看待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拍卖假货增多的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规范拍卖市场?日前,本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争议一:《拍卖法》瑕疵无担保条款是否合理?
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拍卖人和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实性或者质量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根据这一条的规定,只要拍卖公司事先声明对拍卖物品的真实性或者质量缺陷不承担责任,即使买受人在拍卖行买了赝品,拍卖公司也不必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虽然各国拍卖行很难保护其真实性,但没有一个国家有法律免除其责任。写过《中国文物黑皮书》系列报告文学的学者兀术表示,这种瑕疵担保条款是买家明显不公平地鼓励拍卖行知道并接受假货的重要原因之一。
广东省拍卖业协会秘书长郑晓幸对此持有不同看法。拍卖法的这一条款是基于拍卖行不能保证拍卖物品的真实性。拍卖行拍卖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目前拍卖物品范围太广,来源不一,很难做到保真。世界上对拍卖行没有保真的要求。郑晓幸说,古董交易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交易,很多参加艺术品拍卖的人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这就要求买家有相当的眼力。
郑晓幸说,拍卖法中的这一规定有行业原因,但如果拍卖行能够通过技术能力和手段鉴别真伪,告诉买家这件事是真是假,就应该承担保真的责任。
争议二:拍照造假现象是否应该立法约束?
去年6月,中国拍卖协会发布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对拍卖企业滥用《拍卖法》的瑕疵和不担保条款等不诚信行为制定了特别措施。郑晓幸告诉我,这只是行业自律公约,对拍卖公司没有法律约束力。
是否应该通过修改《拍卖法》来抑制拍卖现象?郑晓幸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拍卖行这样的商业机构很难承担忠实的责任。拍卖市场只能由市场本身来调节。好的拍卖行自然会通过品牌口碑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口碑。如果拍卖行经常拿假货,社会是不会认可的。这是通过市场淘汰机制完成的。郑晓幸说,用简单的法律手段进行监管不仅监管失败,而且会破坏市场。
至于如何整顿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混乱局面,吴呼吁修改法律法规。根据《拍卖法》的规定,只要拍卖公司声明不忠实,就可以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但是,兀术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区别对待,如果是故意知道并冒用假货,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兀术表示,佳士得和苏富比等外国拍卖行将采取严格措施阻止拍卖。首先从专家库中挑选几个专家,让这些专家分别鉴定拍卖物品,专家不能通气,实行一票否决制。专家认为有疑问,否决一票;第二层次是进行科学测试,运用科技手段鉴别真伪;第三个层次是参照有序的档案,通过查阅文物艺术品档案来过滤造假者。
有了这些措施,假货会少一些,但是要花很多钱,很多拍卖公司都做不到。据兀术介绍,外国专家评估师通常会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专家如果故意颠倒是非,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甚至过失都会影响他在行业内的声誉。外国专家因鉴定错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国内专家很少承担鉴定错误的责任。兀术说。
对策:
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
在采访中,两位专家都提到了中国缺乏文物鉴定体系。兀术认为,缺乏一个高可信度的鉴定机构和一个完整的民间收藏家鉴定体系,也是拍卖市场上假货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级文物鉴定机构基本不对外开放,主要是为文化机构提供服务,普通公民很难找到专业公正的文物鉴定机构。今年3月8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筹备公益性文物鉴定活动,组织一批文物鉴定专家为市民免费提供鉴宝服务,吸引了大批收藏家报名。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单小英告诉我们,由于社会文物鉴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他省份的很多文物鉴定站并不对普通市民开放。
郑晓幸表示,在举行拍卖之前,拍卖公司需要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申请,由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拍卖的文物和艺术品进行审查。但这种检查只处理一些限制出境的文物,不包括真伪鉴定。兀术认为现行拍卖法不合理。
这一现象正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日前,国家文物局局长李晓杰在谈到文物鉴定问题时透露:将按照《文物法》的要求,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管理制度;加强法规建设,研究制定《文物评估鉴定条例》。
鉴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这种现象只能通过修改法律制度来改变。吴书强说。
陈凡南方日报
实习生田娟
标题:[陇文化]立法约束“拍假”? 专家称应修改《拍卖法》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