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百花】青青苜蓿香
本篇文章1693字,读完约4分钟
紫花苜蓿,又名木粟,轻风草,又名牧屋,是动物喜爱的草料。《本草纲目》的意思是它的宿根是自生的,可以喂牛喂马。苜蓿起源于大湾,韩把张骞带回中国。然而,它在今天的田野里无处不在,陕西和甘肃的人也有种子,每年都有。一年三苗可以当蔬菜。可见苜蓿是正宗的进口产品,在中国种植了两千年。我们陕西甘肃人爱种苜蓿,爱吃苜蓿。
吃苜蓿的最佳时间是春分前后,此时苜蓿芽长得又嫩又肥,在春风摇曳着四五片小绿叶。当年,山野到处都是剪紫花苜蓿的妇女和儿童,紫花苜蓿的香味飘在村顶。我小时候很爱剜苜蓿。下午放学后,我忘记做作业了。先是带了个小笼子,拿了个锅铲,然后从厨房里抓了个冷馒头。召集朋友上山挖苜蓿。村里的苜蓿田位于西山梯田,从山腰到山顶占地数百亩。它们是专门给牛吃的饲料。晚上,山野最热闹,挤满了挖苜蓿的学生。小手在枯死的树根间翻找,看到了肥肥的豆芽,铲了下去,苜蓿芽早就捏在手中了。不到两杯茶,他们就能挖出半个笼子。
孩子们挖苜蓿就像绵羊吃草一样。他们一路剜,还没来得及在一块地里剜几锹,一群人就大呼小叫地跑到了另一块地里。不知不觉中,他们从山腰的苜蓿田一路砍到山顶。天快黑的时候,机智的孩子能剜出一个笼子,慢手和年幼的孩子只能剜出半个笼子。有一阵子我想再剜一遍,但看到大家开始收拾东西回家,我只好和他们一起撤退。
回到家,饭已经上桌了,我拿了一碗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我妈用簸箕摘了我摘的苜蓿。晚饭后,我在灯下做作业。我妈妈已经把苜蓿的老根和枯叶摘了出来。洗完之后,她开始用开水锅把苜蓿烫一下。第二天饭桌上会有一盘凉拌苜蓿芽。用面粉把苜蓿焯水后,烤出来的苜蓿饼也很好吃。我妈最擅长做苜蓿面(也叫蒸菜疙瘩)。她将洗净的苜蓿芽与面粉、油、盐和各种调料混合,倒入少许水,搅拌成小块,放在蒸锅上蒸。20分钟后,它们从锅里出来,香气四溢。我等不及要烫到嘴了,就抓了一个放进嘴里。当年挖苜蓿的时候,大腿根因为每天跑上山下山,疼的厉害。每次摸着酸痛的腿,我发誓下次不会再去了,但是别人一喊,我就忘了腿又疼了,就把笼子抬起来,跟上别人。
剜苜蓿最悠闲的时间是周日。有好朋友上山慢慢剜苜蓿。他们不急着一个个跑来跑去,一边刨一边捡老根和枯叶。突然,山上漂浮着一朵白云。走近一看,原来是牧羊人来了,赶着羊群。他的大名叫袁平,是人们给他起的外号,意思是做事鲁莽。但是他是我们村的大明星,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每年正月初一,他就在晚上玩社火。可笑的是他穿着羊皮大衣,戴着破草帽,手里拿着一把羽扇当春官。他很健谈。他看到什么就能即兴发挥几句熟悉的话(就是管春诗),比如:不要嘲笑这些娃娃。袁平戴着一顶尖帽子。我们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今天终于见到他了。怎么能轻易错过他说熟悉话的机会?大家都围过来求他说几句话。毛来叶是个爱和孩子玩的男人。他不拒绝,笑着说了几句,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毛来赶羊的时候,我们又累又饿。几个人吃了点干粮,开始玩扔铲子的游戏:在几米外的地里插一把铲子,大家站在对面,手里扔一把小铲子,砸在插在地上的铲子上。击球手赢了,赌注是一把苜蓿。当你玩到晚饭的时候,可以看到笼子不够满,害怕被大人指责。你会经常拔几棵杂草,放在苜蓿里。临近门口的时候会故意晃动笼子让每个苜蓿芽尽量舒展。半笼苜蓿成了空笼子。大人们虽然知道这些小把戏,但也不用说实话,还假装惊喜地夸着:啊!今天刨的真多!
清明节后,苜蓿被照顾好,留给牲畜吃。看苜蓿的人需要凶狠才能吓到人。如果他们长得太好看,他们就不能做这项工作。星期天,孩子们无法抗拒成群结队地挖苜蓿的诱惑,他们尤其不想吃苜蓿食物,但喜欢加入兴奋的行列,结果,苜蓿观察者们满山跑。心里好紧张好开心!当苜蓿长到一寸长的时候,苜蓿根就老得咬不动了。这时,你不需要用铲子去剜,只要抓住嫩苜蓿尖就行了。偷苜蓿的工作落在村里的大孩子和妇女身上。对农村人来说,偷苜蓿就跟孔乙己偷书一样。他们在月夜小群体偷偷上山,一会儿就拉了一个笼子。也有计划放弃空,带着空·凯奇回来,但是没人会在意!
紫花苜蓿又嫩又黄又绿,牧羊的父亲早已过世。他童年时代摘苜蓿的朋友散落在世界各地。只有采摘苜蓿的记忆伴随着苜蓿草面的醇香。
标题:[陇文化]【百花】青青苜蓿香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方舱日记
下一篇:[陇文化]【百花】野竹笋的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