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新疆奇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
热爱唱歌跳舞的何其夫,今年75岁。10岁那年,他和一个小贩学了一首被人们奉为珍宝的奇怪的台湾歌谣《下三屯》。何其夫感慨地说:老一辈的人都很努力,心里有感觉的时候,就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自由地唱出来。这是奇台歌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七台谣成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成为了自治区一级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近年来,何其夫编录了几十首优秀的传统歌谣和杂歌谣,如《下三屯》、《十八送》、《小喂牛》、《驼户难日难月》、《杀楼》、《李延贵卖水》。他希望后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奇台民谣,让它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奇台县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距今200多年。奇台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学、生活礼仪、季节、民俗、信仰、民歌、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小吃和民间艺术等多达80种体裁。
奇台县作为古丝绸之路以北的一座繁荣古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秧歌社火、新疆曲子、华尔、麦锡拉芙、木卡姆、铁尔迈、阿肯弹唱、刁扬、赛马、追姨等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鞑靼人的萨班节也被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奇台县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姜立冬说:10年来,奇台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三批共公布77个县级名单,两批公布16个国家级名单,四批公布6个区级名单,四批公布1个国家级名单。
何其夫这几年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奇台民谣的歌词和段落,写完自己导演的节目或亲自表演后,参加过上百场百日文化广场活动。
在奇台县水磨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天都有20多名新疆曲子戏自乐班的成员来这里排练。这种源于西北和新疆的独特剧种在奇台县广大观众中有很大的市场。姜立冬介绍,奇台县戏剧协会下辖新疆曲子戏分会和秦腔分会。特别是新疆曲子戏支部成员众多,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音乐班。它们可以在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全县农民艺术表演等大型活动中看到。至于他们的交流表演,几乎全年都有。这种表现过程,本身就是在继承。目前全县有近20个新疆曲子戏自乐班,参与者逐渐年轻化。一些喜欢新疆曲子戏的观众积极加入其中,成为新疆曲子戏的参与者。
奇台县农民马吉林对奇台县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情有独钟,创办了奇台县农耕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吉布克镇,占地16英亩,拥有2300多件藏品。简洁的建筑外观让人感觉更加贴心。走进大厅,呈现出陶器、木器、农具、家具、装饰品等各种农业、农村展品,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秦汉等等,一直到今天。水桶、独轮车、磨具、镰刀等。,把人们拉回到过去种田的岁月。
马吉林说:这些老物件过去经常被人使用。如果你不安排他们,他们很快就会被遗忘。为了收藏这些旧物,马吉林走遍了奇台县,去了新疆南部的喀什和和田。许多人参观完博物馆后感到欣慰,当地人更加自豪。
姜立冬介绍,近年来,奇台县积极创造条件抢救和保护传统民间技艺,鼓励民间艺人带徒弟传授艺术,促进行业技艺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安排一些非遗留项目参与公演,以此来推广,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对一些手工技艺项目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材料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记录,以防止民间技艺的流失。目前,奇台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区级传承人6人,州级传承人16人,县级传承人77人,使得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获得成功,重获辉煌。
姜立冬说:现在正在起草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如何支持、如何支持的规定。同时,我们还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广到中小学教学中。县二中把哈萨克族的黑马、维吾尔族的麦锡拉芙纳入舞蹈班,县三小学引进校本班介绍奇台县的地方文化,都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这些文化。
奇台县委书记李心光说,文化是支撑我们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奇台县按照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建立了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强了资源普查,建立了名录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报王色王玉奎)
标题:[陇文化]新疆奇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