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甘报故事《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拾级而上的甘报人
本篇文章1619字,读完约4分钟
1987年5月初的一个下午,作为一名基层作家,我借在省委党校学习的机会,从安宁到甘肃日报去看望素未谋面的副刊编辑刘玉先生。
到了白银路甘报社门口,值班的中年门卫热情地指着岚山方向:直走。刘就在编辑部大楼的东二楼!
我谢过门卫,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走上楼梯,看着那栋古色古香、高大威严的新闻编辑室大楼。一种钦佩和崇高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很激动。
今年4月23日,我的报告文学《努力奉献》刚刚在《甘肃报百花副刊》上发表。更让我欣慰的是,著名的苏朗先生为这篇文章提供了插图。在《干宝》半页刊登一个小作者的作品,被很多熟人朋友阅读,在当时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所以我也请在党校读书的老乡喝了点酒。当时的工资相当于我半个月的工资。
当我到达刘玉先生的办公室时,门是开着的。我怯生生地敲了两下门,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请进。
刘小姐坐在一张摆满文稿的书桌前,微胖着一张脸,面带微笑,谦逊而优雅。我赶紧自我介绍,他站起来伸出手:哦,你是王栋。小子!招呼我坐下。我对发表自己的作品表示感谢和激动。
你的想法很好,文笔也不错。继续写好
走的时候,刘玉老师给了我两张《甘肃日报》印的稿纸,算是对我的鼓励和期待,我把它捧在胸前当作宝贝。
时隔三十余年,对刘小姐的访问历历在目,历久弥新。甘肃日报上了楼,刘玉老师和蔼可亲的样子刻在我心里,我摆脱不了。
第二年党校毕业,从定西区委调到《党建》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从那以后,因为党报党刊的工作关系,我和《甘肃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天从头到尾看甘肃日报,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爱好的结果。有些发表很多论文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就先知道自己的名字。一边看着他们名字下的字,一边猜测他们的长相,通过他们的字找到好的信息和线索,学习好的标题,好的文章,好的格式。
三十多年来,我经常爬上阶梯:去报社,去记录社团,或者做生意,或者去拜访朋友,收获很大。令人遗憾的是,让我心存感激的刘玉老师和一些报纸的创始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勇气和保持沉默的精神以及无私的工作仍然在报纸上代代相传,照耀着我们的前进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今年5月,甘肃日报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我被安排到甘肃报社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既兴奋又害怕。我很兴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注定要和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老领导和老朋友成为同事。我怕报纸是藏龙卧虎,聚集了大量人才,需要不断学习。
工作之初,报社主要领导安排我在历史博物馆参加陈展的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和感受甘肃日报70年的光辉历史。
翻开尘封已久的报纸编年史,第一任总统阮迪民先生的背影跃然纸上。这位江南才子,生于浙江临安,英俊苍劲,在抗日战争的烈焰中奔赴延安,投身革命。8·26兰州一解放,他就骑着吉普车在硝烟弥漫的街道上穿行,急急忙忙地让驻扎在三爱堂的彭司令员写信报名。当我回到报社的时候,34岁的阮德民校长的背影爬上楼梯,永远成为甘肃日报历史上庄严而神圣的一页。
很辛苦很辛苦。1949年9月1日,《甘肃日报》创刊,奉甘肃人民之礼,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8月31日晚,彭司令员亲自修改了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张德胜的《庆祝兰州解放》社论,明确指出办报宗旨:在甘肃省委领导下,全心全意为甘肃人民服务。
三个月后,12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为《甘肃日报》写了四篇文章,其中一篇至今仍在使用。
读到这里,似乎看到在编辑部大楼的大台阶上,一代又一代的《甘报》记者正背着沉重的包袱爬上楼梯。他们以崇高的信仰和精湛的技艺,通宵打磨每一个汉字,守望明天,展望未来,把自己的青春和忠诚镌刻在一个坚实而沉重的大台阶上,留下了铁的足迹。
进入新时代,正在攀登阶梯的甘肃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面对困难,改革创新,与祖国同行,歌颂人民,在蓝天上写下全心全意为甘肃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在血液中流淌。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甘报故事《甘肃日报》创刊70周年征文】拾级而上的甘报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静夜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