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记者连线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内陆队队员、甘肃科学家康世昌——有一
本篇文章1698字,读完约4分钟
在回来的路上。
南极洲昆仑站。
2019年春节团圆饭期间,包括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在内的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内陆队队员,在从昆仑站回中山站的途中度过了除夕和元旦,没有家人,团圆饭很丰盛。在南半球最高的纬度上,有一个元旦叫做在南极冰盖上行走。
康世昌2月10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在南极冰盖调查的最后一天,他遇到了白化日,如果他没有gps,在这样极端的天气里,他会像瞎子一样。
天气允许的话,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预计2月15日从南极中山站出发,乘雪龙返回中国,3月中旬返回上海。
一个春节:冰天雪地的新年
康世昌告诉记者,昆仑站16名内陆成员于2018年12月18日从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南极出发基地出发,于2019年1月4日抵达昆仑站(Hail A),行程1258公里。在南极内陆冰盖顶端冰穹A区完成各项科研任务后,他于1月24日离开昆仑站,踏上了返回中山站的旅程。2月8日上午,我们到达中山站。中山站的成员和内陆团队的所有成员相互拥抱和问候。场面热烈。
在昆仑站,他们钻了两个浅冰芯(分别为56m和19m),采集了4m高分辨率的雪坑样品,维护了深冰芯钻机系统。在从昆仑站到中山站的回程中,他们每2公里测量和维护一次物料平衡杆,每10公里收集一次地面雪样。共采集样品50多箱,获得积雪密度、温度、气温等数百项数据。
康世昌说,2019年2月4日,农历大年夜,队员们走了60多公里。旅程推迟了,我们在下午4: 30到达营地。第一辆雪橇的钢丝绳断了,修了半个小时;然后水温太高,就停下来等,然后水温恢复正常。晚餐加了几道菜,有生鱼片、海参、扇贝、炖鱼等等。举杯畅饮,是除夕夜的喜悦。后来看到几个人在雪地里裸照,感觉年轻多好啊!
2月5日元旦,一切如常,行程100公里,连续工作14个小时,有点累。
一路上,队员们经过了著名的见鬼愁冰丘密集区、冰裂隙密集区和大风雪白化天,在风雪交加中于2月8日返回中山站。大家只休息了半天,第二天就开始整理材料。每个人每天都很忙。
b中山站:换上秋装,感受南极的夏天
康世昌说,南极冰盖内陆考察最大的感受就是昆仑站的寒冷。有时候在-35℃的低温下连续工作几个小时,胡须上结满了冰,手指冻得麻木,风像刀割过脸。到中山站第一感觉就是热。中山站虽然下了几天雪,但9日上午还是-12℃。内陆队员一路下山,海拔下降1300多米,气温升至-4℃。队员们换上短袖衬衫,他迅速脱下连体羽绒服,穿上秋装,感受南极的夏天。
难忘:有幸遇见白化的日子
康世昌说,南极冰盖考察的最后一天,他有幸见到了白化天,行程约100公里。早上6点起床,7点离开,能见度几十米。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线路开始移动,全球定位系统很快就失去了卫星信号。下车重启gps,虽然有信号,但是不稳定。沿着gps线慢慢开,但是gps响应慢。雪地车有一段时间左右,行驶方向不强。
9点,天气越来越差,能见度只有几米。看不到前面的车辙,他打开侧窗,只看到2米内的车辙痕迹,沿着隐约的车辙脚印行驶。这样的白化日让他感到心悸。雪地车仍然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行驶,但他失去了方向感。他下意识的觉得车前是一个深渊,他随车滑入深渊;我感觉前面又是一堵厚厚的白色雪墙,他在撞墙。渐渐地,他变得头晕目眩。走在雪地上,看不清地表的起伏,就像走在阴影里,一脚深一脚浅。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采样,我寻找着眼前的车辙。我感觉我在向左转动方向盘,检查gps,但是车还是在向右开。有一次发现车辙,边走边看gps,发现方向完全反了。白化天没有征兆,完全没有方向感,只记得主风向是东南风。
下午能见度增加,通过雪地车前窗可以看到前方的车辙。风速逐渐减小,雪花在天/天/天飘。地面也是新雪厚软,车也不太颠簸。他们把所有的冰雪样本都留在30公里外,主要是担心出发基地温度过高(当然是0℃以下),会影响冰芯样本。
然后,他们把收集到的所有冰雪样本拖回来,立即用直升机转移到雪龙船的冰箱里。
/棕榈兰首席武勇明(照片由康世昌提供)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记者连线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内陆队队员、甘肃科学家康世昌——有一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