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中国青年报】麦积烟雨的微笑(图)
本篇文章1808字,读完约5分钟
一个
当我去麦基山时,正好赶上下雨。当地导游兴奋地说:“你赶上了麦八景之一的麦烟雨!”
雨是怎么成为著名景观的?要到麦积山才能看懂。与其他三个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北方粗犷气质不同,麦基山位于柏树和松树之间。爬到山顶往下看,到处都是山,就像南方的山一样。多雾多雨的环境,让麦积山石窟傲然屹立在云海之中。我对石窟这个词也有了全新的理解。
麦基山位于天水市东南35公里处,是秦岭西端的一座山峰。因为这座山的形状像一堆小麦,所以它也被称为麦基山。
它的陡峭是一个主要特征。北朝诗人庾信曾这样描述麦基山的珍贵:峰顶寻云,深谷无边崖,异山同时云。杜甫在《山寺》中称赞他的雄伟之美:野寺残僧少,山园高。麝香睡石竹,鹦鹉啄金桃。岩石穿过人,悬崖保护房屋。登顶晚,百里见秋。
悬崖把房子定在牢里,杜甫用朴实的语言展示了麦积山石窟的工程成就。与普通石窟不同,麦基山的挖掘环境非常陡峭。一般的石窟大多从平地开始,平地离地面不是很高,但是离地面最高点142米。挖土时,先将木料自下而上堆放,达到高处后再进行施工。建一层就拆一层木材,最后拆到山脚下。所以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南山砍柴建麦基崖。
施工的艰辛给麦积山石窟的后人带来了相对的安宁。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比,麦积山石窟在后世受到的破坏要小得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山里的地理位置和它不寻常的高度。除了被地震等自然原因破坏外,很少被人为破坏。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石窟的保护者也通过拆除栈道来确保石窟的安全。所以,远离世界不是坏事。
麦基山海拔1742米,它的顶峰离地面142米。自秦朝后期开始修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石窟中,有194尊泥塑、7000多尊石像和1300平方米的壁画。这些壁龛都是在悬崖上挖掘出来的,中间因为地震而坍塌,所以东西有两个悬崖。东崖54洞,西崖140洞。
雕塑家刘开渠称赞麦积山石窟是东方雕塑展览馆。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泥塑方面的成就。这里的地质条件并不能支撑雕刻出一个结实、粗壮的石雕形象。因为岩石不是花岗岩,而是红色砂砾岩,在麦基山很难达到光滑的雕刻,只能用泥浆或泥塑。此外,麦积山石窟中的许多洞穴都是民间行为,不像其他官方建造的洞穴寺庙,可以用全国的力量来建造(龙门石窟中的卢什纳佛已经建造了20多年),而松散的岩体使得挖掘相对容易。
中国文化对土壤有着悠久的信仰。从女娲造人开始,土壤就与中国人的人生观息息相关。在麦基山这样的地质条件下,造像者用他们高超的智慧充分发挥了土壤的作用。
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从墙面凸出的高浮雕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形雕塑、模压影雕和贴在墙面上的壁雕。内容不仅包括佛教元素,还包括大量世俗情怀和多样风格。比起莫高窟里严肃规范的雕像,这里的泥塑更踏实,更微笑。尤其是从北魏的造像来看,很多佛像都是微微低头,慈祥微笑。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东44洞的阿弥陀佛像。这尊佛像有着浓郁的女性色彩,头微微前倾,柳眉凤眼,一张美丽的东方面孔。可见西魏时期佛教造像的本土化风格已经成型。佛像眉心的微笑,更让人笼罩在一个强大慈母的荣耀里。据说这座雕像的原型是西魏文帝女王伊夫。因为皇帝迎娶柔然公主为妻,她被迫交出皇后的位置,被流放到麦基山求佛,最后死在这里。把她塑造成微笑,也可能是对她痛苦人生经历的一种补偿。
在37洞,主佛旁边的菩萨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姿势优美,嘴角挂着优雅的微笑。这座雕像是隋代麦积山雕像的杰作,没有过多的装饰。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佛教来到这里,印度元素逐渐淡化,中国人的思想和形象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佛教信仰进入民间,东西方文化交汇,以精神世界为纽带,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佳作。麦积山石窟隐藏在深山老林中,几乎连续挖掘了几千年。这不仅仅是民间信仰和坚持的力量,更是世俗化雕像背后笑看沧桑的心态。
如今,麦基山不仅仅是一个石窟,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信仰、社区和自然景观是其世界遗产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元素汇聚到这里,小麦和烟雨的积累才会成为我们心中不朽的经典。这是人们认识生命、了解自然的神圣之地。
侵入者
交通:麦积山石窟距天水市约一小时车程,从天水火车站坐旅游车即可到达景区。
门票:70元/人,讲课费:10元/人。
开放时间:夏季8:30 ~ 17:30;冬天是9: 30 ~ 16: 30。
温馨提示:由于步骤较多,建议穿平底鞋参观。
标题:[陇文化]【中国青年报】麦积烟雨的微笑(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范仲淹的民本观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死亡,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