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兰州故事】1968年的“插队”生活:第一关从生火开始(图)
本篇文章1079字,读完约3分钟
1969年,解说员(左)和呼玛沟大队陈队长在东方红广场合影。(翻拍)
1969年2月,解说员(右)与张颖科在五泉山合影(翻拍)
——六七十年代,“插队”是很多人记忆中的一件大事,是一段悲欢离合的经历。
所谓“插队”,就是安排城市初高中学生到农村锻炼,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下乡”。学生们在广阔的农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和选择。如今,当“插队”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成为一种藏在心底的记忆时,过去插队的故事又一次成为了很多有经验的人的连续记忆。
1968年秋,黄德海任建设部西北工程管理局兰州一中总支部书记。按理说插队和他关系不大,但他被勒令带领100多名初中毕业班学生插队。对于黄德海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插队经历。当他带着100多名学生去康乐县的巴松、明路公社锻炼时,发现除了热情的村民之外,迎接他们还有无数的困难。
当年他们在农村是怎么锻炼的,在这次锻炼中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8月8日,黄德海讲述了他独特的“插队”故事。
随着锣鼓声,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毕业班要下乡了!这个消息似乎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学校。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许多人不知所措。我们学校在今天省建筑总公司的家属院,现在改成了八一中学,我是团总支书记。
一开始上面通知只说大家都要下乡。当时要求青年知识分子下乡锻炼。下乡难,学生不懂意思。他们非常兴奋。反正这是一个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机会。
我是团总支书记,自然要把学生送下去。没有太多的刺激,整天忙着各种手续。那时候的人很单纯,没有现在这么有思想。学生和家长都服从安排,两个毕业班整体进行。有些人去不去没有选择,问题相对较少。只有少数人因为特殊的家庭原因不能下去。我记得有一个学生,他的父母在东北。她和爷爷奶奶住在兰州,被留了下来。有些女生偷偷流泪是因为想远离父母。
但是,很多家长来打听消息。在这一点上,我对未来也是模糊的。如果你敢对父母说这些话,只能说广阔的世界是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年轻人应该去这样的地方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我记不清确切的出发时间了。我只记得那时候学校举行大型欢送会,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我们坐着一辆大卡车出发去乐康。
从兰州走到乐康大概需要一天时间,先到县城。县里很重视我们,已经和西部管理局前期下去的人安排好位置了。插队地点选在离康乐县100多英里的巴松和明路两个公社。
大卡车经过县城,拉着100多名师生和他们的行李,直奔名官和胡马沟的目的地。我被分配到明路公社的命官大队。已经是山区了,山离大队四五里。
我和学生一起下了车,大卡车回来了。这时,天色已晚。看着暮色中远去的大卡车,我突然迷茫了。
标题:[陇文化]【兰州故事】1968年的“插队”生活:第一关从生火开始(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