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周思明:写作到底“为什么”与“如何为”

[陇文化]周思明:写作到底“为什么”与“如何为”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0-30 16:04:01 阅读:

本篇文章2782字,读完约7分钟

文艺为什么是?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毛泽东早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向中国文艺工作者提出来的,是每一个想把自己的生命抵押给自己的创作生涯的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为什么”和“如何做”这两个问题上,毛泽东的演讲和吕萨在中国的演讲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这似乎是矛盾的,但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是文艺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命题。

为什么?

理性的说,是价值观问题。略萨承认,他之所以要写,更具体地说,他要写小说,其实并不是为了写作之初有一个“宏大”的理想,也不是为了从“民族/国家”的规划来写小说。这种情况有点像当年很多老前辈参军打仗。说实话,人就是想有一个吃饭穿衣的好地方,以后能有个“为皇帝而活”的地方。就这么简单。不像很多时尚的国产军事影视剧所描述的那样,很容易用拿破仑那种让人听出茧子的豪言壮语,“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卢萨很爽快。他直截了当地说,他写作的动机是“一些经历过的记忆,逐渐产生一个胚胎,然后经历很多心血。”就这么简单。复杂的结论往往是理论家和批评家做出的,而且充满了炒作和魅力,可以用大智慧帮助世界。略萨在开始写作之前,总是把一些人生经历变成动力,然后带着很强的动力去写作。这似乎是一个神秘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吕萨认为,这些动机,尤其是一些从创作角度成为动机的经历,可能是生活中创伤性的东西,被作家无意识地隐藏起来。略萨想强调的是,他写作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寻找”一种体验(比如“深入生活”、“寻找素材”等)。),然后把它变成故事。从来没有。吕萨说,如果作家对城市景观和国家发展感兴趣,就应该发出声音。如果觉得选择是正确的,就要维护。当你认为你应该批评的时候,你就应该批评。你能贡献什么就贡献什么。作家是一个在想象的世界中旅行的人,可以通过更精确的语言或给予更大的透明度来为政治做出贡献。

[陇文化]周思明:写作到底“为什么”与“如何为”

吕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虽然强调作家的创作是以自然、人生、个人经历和自己的感受为基础的,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经验,将其引入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范畴。在略萨看来,作家要有幻想和想象,包括人的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因为当作家面临巨大挑战时,时代允许作家为“大业”做出贡献。这是吕萨的文学观。这就是吕萨给我们解释的“为什么”。事实上,吕萨的“为什么”和毛泽东的“为什么”从根本上是相同的,或者至少是相同的目标。但是,毛泽东首先作为一个政治家,从一开始就高举政治大旗,开门见山地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主张“民族的、大众的”文艺;作为一个作家,略萨一开始只说他的写作是由于“一些人生经历”,但随着话题的深入,略萨最终提到了“国家发展”、“为政治做贡献”,或者说“给予更大的透明度”、“包括人民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这是一个思想深度、人文厚度、文化广度乃至政治高度都很深的话语。在略萨看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全世界所有作家都面临的问题。幸运的是,吕萨作为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他表达了自己的经历和不发表,这是一个非常辩证的悖论:一方面,他强调作家能够而且应该反映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他警告说,作家不能靠当前的政治主题生活,文学主题应该与历史思维相结合。作家要远离具体的政治问题,否则作品的生命力不会长久。文学如何更加关注生活世界,如何介入当下,如何用想象渗透生活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生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对于曾经有过“文学附庸政治”深刻教训的中国作家来说,无疑是洪钟的大道路,警钟再次敲响。

[陇文化]周思明:写作到底“为什么”与“如何为”

怎么办?

这其实是方法论的问题。对于作家来说,是创作方法和写作风格的问题。写作对吕萨来说非常神奇,是记录他人生奇遇的绝佳方式。有时候因为一个机会,一个启示,或者一个事件,吕撒突然觉得自己想写一部小说,于是就开始写了。作家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不可抗拒的动力必然会促使他写作。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很矛盾,很不理智。事实上,卢萨从来不想写秘鲁没有发生的事情。不是说他有民族情结。按照作者自己的意愿,他说只能写自己的国家。正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吕撒希望和街上的人交流,而不是在书房闭门造车。这与现实主义写作形成了“同构”和“共谋”的关系。但我们有些作家,尤其是跳过龙门“特长”的作家,总是在朋友或评论家面前炫耀,说他们的小说是“纯虚构”,没有原型,没有生活的影子,以此作为他们诈骗欺骗的资本。说白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小说越来越荒诞(不是卡夫卡式的),越来越离奇(不是金庸式的),越来越经不起推敲的“死角”。鉴于此,人们已经失去了以前阅读小说的兴趣,转而阅读“非虚构作品”和职场文学。这才是《梁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等“非虚构作品”大行其道、欣欣向荣的真正原因。与小说相比,非虚构作品的制胜点是什么?按说,小说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可以大有作为,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法,在阅读期待中获得更多的传奇、遭遇和戏剧。非小说类作品的魅力是真的,但仅仅是真的吗?如果这个道理没有达到“国家发展”、“为政治做贡献”、“给予更大的透明度”、“包括人民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深度,没有产生这样的审美和社会价值,会不会变得平庸甚至堕落?虽然个人经历和现实生活为作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资源,但如果没有吕萨所说的个人与国家、作者与社会之间广泛而巧妙的联系,作品就无法出色地表现真善美。

[陇文化]周思明:写作到底“为什么”与“如何为”

略萨认为,好的文学应该让读者不满足,不接受“原来如此”的世界。世界应该更好,世界应该改变。就像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里问的:“总是这样吧?”这种感觉很重要。卢萨称之为“变革的引擎”。换句话说,一个好的作家不是他能给读者多少,而是他留给读者多少。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能从作家身上汲取到的深刻思想永远比他们得到的要多得多。这就是文艺理论家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作品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果人类对现在的世界完全满意,我们就不会从洞穴里出来发现新事物。好的作品让读者读完之后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感到不满足。就像我们看了《红楼梦》《水浒传》《阿q正传》《家》《日出》之后的感受一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我们才要求一个更完整、更美好、不同的现实社会和世界。就像媒体说的,略萨旋风般席卷中国。但他的作品不会“随风飘散”,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可以反复咀嚼消化吸收。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读托尔斯泰可以感受俄罗斯的悲凉,读巴尔扎克可以了解巴黎的浮华,读马尔克斯可以破译拉丁美洲的神秘,读吕萨可以了解秘鲁独特的历史文化。如果说略萨30年前曾经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那么30年后他还能影响到中国的“80后”和“90后”青年作家吗?当很多中国作家骄傲的让略萨签名,和略萨合影时,不知道他们能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写,怎么写?

标题:[陇文化]周思明:写作到底“为什么”与“如何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