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甘肃是书法沃土 对《民国书法史》的商榷
本篇文章1218字,读完约3分钟
春节七天长假正是我想要的。每天晚上,伴随着窗外时不时传来的鞭炮声,或者透过窗棂可以看到绚烂的烟花,读着茶就舒服了。
但是,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不敢自称专家,但是看完这本书总觉得有点奇怪。
这部近三十万字的《民国书法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孙勋主编。除了概述,全书共分八章。对于民国时期(1911-1949年)书法艺术的活动、教育和市场,叙述并不详尽,其中只有注文与正文几乎相同,显示出考证和考证的精细。但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江南人的原因,所以这本书更侧重于吴越。文笔繁盛的江南“名士多鲫,琵琶盛于饭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西北,尤其是甘肃,史料很少。
书末有民国时期书法家600余人,但甘肃只列一人,即天水霍先生。看到这个《民国书法家姓名索引》,很遗憾。
甘肃穷是不争的事实,但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拉哲学第一小提琴。”潜意识里,有时候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并不是成正比的。被王羲之推崇为“草圣”的张之生于甘肃,索靖等著名书法家也出生于甘肃。而且,艺术的发源地敦煌,光芒四射。所以可以说甘肃是书法艺术的沃土,今天从出土的汉简中也可以看出,书法家用笔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现在繁华的江南,早在秦汉以前,就是“王武金阁王月剑”作战的地方。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重心东移南移,甘肃的经济活动逐渐趋于平静,甚至落后。然而书法艺术却是一脉相传,并没有枯竭凋零,尤其是民国时期,而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主要是因为抗战爆发后,一些文化界人士纷纷来到兰州。他们的到来对促进西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国时期甘肃的书法艺术大致可分为四个流派:一是以刘二坤、范、、邓龙、王选等为代表的晚清翰林派。,都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他们的国学有很深的基础,尤其是书法,受科学研究的限制,受太格体的影响,他们继承的传统更多。但进入民国以后,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比如五泉山人刘二坤,他的书法完全脱去了旧八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民国时期,出现了、冯、牟、等一批出国留学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者型书法家。特别是魏振杰的书法艺术在我省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舒通先生曾评价他的书法:“师古而不固古。他以魏碑的朴实为基础,吸收了李,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天水冯是梁启超的高足,当然书法得其真传;
另外还有一批以马福祥、裴建俊为代表的军界人士。他们虽然退伍了,但对书法还是很有热情的,也挺擅长的。特别是马福祥的“虎”字写了儒家将领的风采,一次求书的人很多;
最后,还有一批民间书法家,如甄明铭、丁、农、张邦彦等人。虽然来自民间,但书法造诣都很高。
以上仅列举民国时期我省的一些书法家,我是知道的。但是对于我省这么庞大的书法家群体来说,《民国书法史》中却没有一个涉及到,这就很可惜了。
至于《民国书法史》这本书,既然叫《历史》,就要客观详细地描述事物的发展过程。不然还不如认真写。
标题:[陇文化]甘肃是书法沃土 对《民国书法史》的商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歌声飘动的旱船
下一篇:[陇文化]红火金城 灯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