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慎终追远中的清明文化
本篇文章1249字,读完约3分钟
又一个清明节刚刚过去。自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以来,传统清明文化的内涵日益传播。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柏文百岁》:“万物生长时都是干净明亮的。所以叫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机。所以有农业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不过清明”。但是,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不同于单纯的节气,它包含着传统习俗和纪念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把粮食、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带到墓地,给亲人的坟献上食物,烧尽纸钱,为坟培新土,折几根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磕头膜拜,最后吃了酒回家。对中国人来说,清明节祭祖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祭祖意识、寻根心理、报书观念都通过清明节得到了体现和宣传。
说到“清明”、“寒食”,人们常常提到介子推。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为避邪逃亡。有一次,重耳饿昏了,一个名叫介子推的朝臣从他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煮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大大奖励了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但忘记了介子推。
当晋文公想起过去,想要奖励介子推的时候,介子推已经躲在他母亲背后的山里了。晋文公寻找了很长时间,最后释放了火烧山,试图把介子推出去。没想到,大火熄灭后,介子推着母亲和儿子扶住一棵大火烧过的柳树而死。介子推死后,留下一条裙子,上面刻着一句血淋淋的诗:“切肉侍奉君王,成全人心。希望师傅永远清楚。与其陪你,不如做个谏臣。如果主人心里有我,我会一直反省自己。我在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随后,晋文公在山上建了一座祠堂,将火烧山被定为寒食节,并告诉全国,每年的这一天都禁止燃放烟花,只吃冷食。从那以后,冷食和清明节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北方人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麦饼;南方多为绿球和糯米藕。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把柳条在头上围成一个圈,把柳条树枝放在房子前后,以示对先贤的怀念。
清明节也是文人诗歌繁荣的一天,清明节诗歌在二十四节气诗歌中名列前茅。所以清明节流传至今,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除了祭祀扫墓,还有一个民俗,就是去散步。当春天回到大地,春天是明亮的,植被是绿色的,人们手牵手,去大自然欣赏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严冬以来的安心。古人也称探泉寻泉。就是踩着草,在乡下玩,欣赏春光,举办很多体育活动。这些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拉钩(其实是现代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节自植根于民族血脉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在时代变迁、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人继承了传统清明节的精髓,如祭祖、集体祭奠逝去的仁人志士。与此同时,他们发展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纪念和以鲜花和音乐为时尚的文明纪念。还有低碳、旗帜鲜明的口号,都标志着现代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冲击和传承。特别是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政策引导下的传统保护。一些城市和地方设立的清明节不仅回归了传统文化,而且赋予了感恩和环保的时代标志,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标题:[陇文化]慎终追远中的清明文化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刘国贤:春满茶园
下一篇:[陇文化]细雨轻飞里的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