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故乡之路
本篇文章1035字,读完约3分钟
那是70年代初,刚学会跑步的我,变得焦躁不安,走出一个只有几百人的村子,看看远处有没有比家乡更美的风景。我跑了不到2英里,转了一个山弯,向外望去。感觉除了和家乡不同姿态和颜色的山,远方是一种孤独的感觉。我害怕距离,沿着崎岖的山路往回走。我问父亲:我们出了这个深谷,还有人住在那里吗?父亲回答:离我们20英里的地方是县城,有商店和食堂...我真的是徒步跟着父亲到县城的,很羡慕街道两旁画着红粘土的两檐单间,还有鸽子蓝颜色的商店和电影院。父亲领着我进了人民食堂,我们每人吃了一碗肉末面。我从未想过回家的路会如此遥远。当我到达我们的村庄时,饥饿和疲劳把我留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熄灭我对这座城市的渴望。当时村民进城磨面,去公社粮站供应粮食,或者在六十多里外的森林里砍柴,要么两条腿走路,要么坐着牛车马车,布鞋的地基经常被尖石钻。所以生产队里扛粪肥或者庄稼的女人抽烟/拿0/接受鞋底和鞋面。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有露水的早上出门,下午再出城。我在村外四五里的路边阴影里休息。如果我不小心,我会觉得自己像是吃了米老鼠一样睡着了。牛羊下山时,孩子们站在村口,用手掌遮住橘红色的夕阳,用手指辨认哪个是他们的父亲。村里最多三四个骑自行车的,铃声比山谷里的鸟鸣还要响。当时以马、骡、驴居多。骑马的人就像电影里的英雄或骑士,而骑驴的老人却不是唐知府,也就是张。还有一个骑着骡子的人,像个绅士。
80年代初,我考上了山外的一所初中。我的家乡离我的学校有10英里。因为家里极度贫困,无法提供住宿,我不得不留在学校,与饥饿、冰雹、倾盆大雨和大雪做斗争。我每天在崎岖的路上旅行两次。冬天上学的时候,让三星航向西山指引前进的方向;遇到阴天就要摸索,要在突兀的石头上绊倒,要不然就滑进刺骨的河里,这是必然的。之后考上了洮河北岸的师范学校,每周能回家一次。走了三十多里路,也没觉得辛苦。去县城上高中的同学偶尔骑自行车,更容易扛柴火和面粉。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离家60英里的甄珍小学教书。我父亲不得不骑着它跑步。我只好进城,坐穿梭巴士到陇西和兰州,在梅川镇下车,穿过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江大桥,再走10里就进校园了。父亲一月份见了我才回家,给我买了一辆轻型自行车,加强了我和家乡的联系。离开家乡20多年,换了三辆自行车探亲访友。
现在,新世纪的曙光又一次照亮了人们脱贫致富的眼睛。他们调整了产业结构,车辆被机动三轮车和摩托车取代。他们在小康的道路上快速奔跑,脸上洋溢着骄傲和幸福的笑容。
标题:[陇文化]故乡之路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勇 气
下一篇:[陇文化]恬静的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