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有感于《杨荫浏全集》的出版
本篇文章1352字,读完约3分钟
《杨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是一代民族音乐大师杨先生的音乐学著作汇编,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一种失传已久的音乐情结像春天一样涌上心头...
1978年冬末,我北上中国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学习,并有幸在以杨先生为首的一批音乐学家的带领下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时光飞逝。我不敢相信30多年过去了。杨先生在古代就已经死了。不过我和几个同学在他老公家听了他学习方法和学术经历的情况,至今历历在目;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02年我去了苏南,来到杨先生的苏南老家,继续在江南从事传统音乐教学和丝竹音乐研究。这真的是“道无情情”的一种宿命,也是传统音乐将其牵连在一起的一种学术原因。
四川是我的家乡,我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度过的时光。当时听说北碚旁边有个叫青木关的地方,是个偏僻的地方,音乐界之外的人都不会去关注,但在我的脑海里,却是一座令人神往的艺术祭坛——著名的国立音乐学院,抗战时期在这里重建。1941年,杨先生随一批音乐家来到青木关,在改建后的国家音乐学院任教,任教授、国家音乐集团研究室主任。1961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奉命加入文艺特遣队,在青木关农村社区(人民公社)进行宣传,利用闲暇登上青木关。国家音乐学院的旧址早已消失,仿佛只有慷慨而熟悉的“满江红”还在茫茫山野中转动。
当时杨先生在岳飞的古歌《满江红》中填入“金陵怀古”的曲调,并收藏出版了《阿炳音乐集》,对我影响最大。可以说,文革结束后,我进入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演奏阿炳的《二泉映月》,从此开始了我的传统音乐研究生涯。
杨先生的生平及其留下的一系列著述,不仅对我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一代中国传统音乐学习者和民族音乐传播者产生了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所有从事中国音乐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以及所有从事传统音乐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在研究杨先生的著作,都接受了他的影响。
杨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已出版的著作或论文为数不多,如《中国音乐史稿》第一卷、第二卷、《白石道歌研究》、音乐集、锣鼓集、《定县乡村管乐集》、《知化寺京乐》、《三法考》、《圣言考》等。或者是因为刊物停刊,或者是因为内部发行,或者是因为藏在深院,普通读者很难看到其中的大部分,也很难看到全貌,即使我们这一代人处于“邻近”,在读后感中学习工作,也很难给出一个集中全面的概述。所以对于曾经研究中国音乐史和传统音乐的读者,以及热爱中国音乐史和传统音乐的人来说,这种情况不能说是带着一点知识向往的“望洋兴叹”。但时至今日,王先生的《全集》已经编撰出版。我这一代人以后怎么能不为此兴奋呢?
从《全集》目录可以看出,王先生的各种著述几乎贯穿了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它的共时范围几乎跨越了中国音乐史和传统乐理的大部分分支。《全集》共13卷170余篇,涉及音乐史、音乐考古、音乐法学、古谱牒、传统音乐研究与民族乐理、音乐种类、乐器、语言音乐学、戏曲与曲艺,乃至音乐翻译、诗词歌赋创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时代民族音乐研究的范例,可谓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理论的代表作。因此,不难判断,杨先生不仅是一位对民族音乐研究成果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师,而且在学术思想和研究路径上,建立了一种极具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民族音乐教学与科研风格。
标题:[陇文化]有感于《杨荫浏全集》的出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