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百花:从“捎信”到“3G”
本篇文章1875字,读完约5分钟
我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鸡毛鑫》,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叫海娃的孩子,但是他自信、机智、勇敢、心地单纯。虽然他被敌人抓住了,但他最终还是把装有重要情报的鸡毛鑫安全而及时地送给了八路军的指战员。剧情曲折,引人入胜。
我相信这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小时候,在农村的时候,我们很着急。我们不能在村庄之间寄信或写信。当我们家里有事时,我们不得不请人带个口信。记得当年高考那年春天,弟弟肚子疼,面容憔悴。他好几天没吃饭了。乡村医生说是“虫肚”,父母忙着春种,也不管。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早上,天上飘着雪花,春种不可能,我就上了驴车,赶到了5公里外的乡镇医院。医生敲了敲弟弟鼓鼓的肚子,抱怨父母看病太晚,耽误了时间,而乡镇卫生院没有手术条件。无奈之下,父母雇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冒着大雪赶到8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我呆在家里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过了几天,县里的人发消息说我弟弟确诊肠梗阻,连夜做了手术。“刀刃一尺长!”最后,信使叹了口气,并没有忘记用手抚摸空。后来康复的弟弟回家,我们看到的刀刃没那么长,最多三寸。可以看出,信息有时是失真的。
上大学后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家乡,很难过。到了学校,发现配给的食物不够。马上给父母写信,父母看到信马上回复。我们在学校默读,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大部分同学都哭了。收到父母的第一封回信和寄给我的粮票已经半个月了。当时我的同学大多已经适应了新环境,学校也发了餐券。我父母暂时不需要随信寄给我的粮票。可见写信有时候会耽误事情。
第一学年结束,想放暑假的时候,提前订好火车票,写信告诉父母返程的次数和时间。在期待已久的返程途中,闷热拥挤的列车艰难行驶了约两个小时,在一个不知名的车站停下。公交车上下车的广播同时响起,重复着同样的意思:前面的洪水塌了,我们现在坐的火车也要原路返回。乘客可以回去或者乘坐其他列车继续前行,在更大的车站等待抢修。我们讨论的结果正等着开场。站对面的邮政机构可以发电报,但我知道这和给在农村等消息的父母写信没什么区别。于是我立刻把不能按计划回家的原因放进邮箱,告诉了父母。五天后,火车经过,继续我们的旅程。下了火车,换了一辆大巴,然后坐驴车去了久违的老家。我的父母非常焦虑,因为他们在路上没有收到我的信。可以看出,写信有时候会落后于改变的东西。
下班后办公室有电话,是那种用手在盘上拨号的。工作方便多了,但是只能在内部使用,不能在外部访问。在家里安装电话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排队挤,初装要收几千块钱,但是联系方便。大约10年前,我的家乡位于祁连山东麓的山沟里,开通了一部电话。连接信号的第一个声音来自我母亲。当她确定接电话的是自己的孙女时,那种兴奋和紧张让我们都被感染了。孩子稚嫩的语气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奶奶既熟悉又陌生。老母亲,那天晚上接受新事物慢,兴奋的熬了一夜。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家庭,使他们更加亲密。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比我们的经历要快。传呼机进入我们的生活后,铺天盖地的传呼台风靡一时,但没过多久就悄然淡出。现在,随着通信网络覆盖城乡,手机已经普及到几乎每个人。有老师朋友跟我说有很多小学生带手机上学,虽然接电话可能会影响学习。手机应用广泛,随时都可以找到你,哪怕千山万水。真的感觉你活在一个“地球村”里。
现在过年了,亲戚同事之间一条温馨的短信代替了繁琐的礼仪,彩信的视觉效果更加直观。虽然缺乏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氛围,但随时随地传达关怀。随着宽带的使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说在未来通信的3g时代,连续的视频剪辑将被传输播放,信息的传输将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直观,让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加生动、触手可及。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沟通基本靠吼”的时代,几千年了。虽然史书上也有“八百里急”字样的公文传递描述,但普通人的慢节奏生活却单调重复,他们度过了几代人的日日夜夜。
科技改变了我们。古代文明沿着信息传递的载体,延续着它的简单和传统,也延续着它的创新和发展。虽然传统的古装剧仍然使用“红岩传书”的情节来渲染美好的爱情,但这些古老的信息传播技术,加上村民发送信息的方式,早已像黑白电影一样固定在老年人的记忆中。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即将到来的3g时代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而全新的变化。但是,无论发送信件和信件多么“扭曲、延迟、落后”,现代通信多么便捷灵活,它们一直是或者曾经是我们生活平面上的坐标点,它们记录了或者将要记录我们生活的曲线和轨迹。
有了创新的理念,有了进取的精神,有了精准的坐标,我们的生活乐谱会复制燃烧出更多多彩的乐章,我们的生活记忆会保留和演绎出更多美丽精彩的画面。
标题:[陇文化]百花:从“捎信”到“3G”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说筵席
下一篇:[陇文化]百花:想起掐苜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