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阅读品赏 胸怀江海 笔走风雷
本篇文章989字,读完约2分钟
金行健同志是八十年代中期认识我的。当时,全国正在编纂一部大型的《中国戏曲志》文学丛书,《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的编辑是子乔和金行健。
金行健当时是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主持这个国家重点艺术研究项目。在实地编纂中,金行健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古代甘肃舞蹈、敦煌说唱、凉州大曲、傩戏、赣南藏戏、甘肃曲子、陇东道情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甘肃南戏进行了正确的判断和分类,将其列为甘肃少数民族剧种之一。金行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称之为“甘肃调”的西秦戏历史应起源于甘肃,基本符合甘肃戏曲的历史和现状。
在为《中国戏曲甘肃卷》所写的《纪要》中,金行健从甘肃古代歌舞百戏到明清、民国、建国后的甘肃戏曲,做了详尽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金行健是满族人。他的名字叫爱辛约罗·恒祥,出生在北京。1951年划归西北文化部,1954年划归当时的甘肃文化局。他不仅擅长编剧,还擅长理论研究。
龙剧诞生于1959年。金行健与甘肃的几个同事合作,根据清初苏州作家朱作超传奇的《渔父乐》改编龙剧《凤罗池》,成为龙剧的创始剧目。该剧还去北京参加了十运会国庆演出。
80年代初,与人合著话剧《天马沟传奇》。这是一部歌颂三中全会精神的作品。整部剧深刻揭示了农村致富道路上艰苦复杂的斗争。
从代表性的《丰罗池》和《天马沟传说》可以看出,金行健和他的同事们在编故事、构思、为矛盾铺路、安排情节等方面都颇有匠心。
1994年,金行健出版评论集《谈陇上戏曲》。其中,戏曲中的“姓”问题是独特的。
那是80年代中期,国内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包括一些著名演员的观点。他们强调京剧必须姓“京”,秦腔必须姓“秦”,越剧必须姓“越”,评剧必须姓“平”。金行健在这篇文章中说:“我不反对京剧叫‘京’,秦腔叫‘秦’。”以京剧为例,他说:“京剧是指‘同光十三大奇观’时的北京?还是指“复联城”“戏曲学校”时期的北京?还是指《少妇》《红灯记》里的北京?以上提到的“京”家,哪一家应该作为现在和未来新京剧创作和表演的标准,让它认祖归宗?同宗不等于同代。代代相传指的是血缘关系,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相似。”这个问题说得很好,讨论很深入。在这篇文章中,金行健还谈到了“戏曲的公式问题”、“戏曲的体裁问题”和“戏曲的类型问题”,这些都是很有见地和发人深省的。
好的文章在于开阔人的眼界,开拓人的思维。所以,我很佩服金行健的才华。
标题:[陇文化]阅读品赏 胸怀江海 笔走风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