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废墟上响起悲壮的歌
本篇文章1779字,读完约4分钟
这是一声令数千人担忧的怒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府之国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悲哀与艰难。
这是一片寂静:5月19日14时28分,国旗半降,汽笛鸣响,天空寂静,大地呜咽。这是共和国对公民的哀悼。当3分钟的全国默哀结束时,突然爆发出一声呐喊:加油汶川!加油中国!天安门广场的呐喊响彻中国空,变成了隆隆的雷声。是13亿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一个民族伟大力量的凝聚。
废墟上,天要塌了,一场拯救生命和抗震救灾的总攻开始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反应迅速,人民群众关注。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不畏余震和暴雨的威胁,不怕山体滑坡,不怕危房倒塌,不怕踩在瓦砾泥地上,不怕决策,不怕担忧,不怕愤怒,不怕悲伤,对自己的血肉之躯充满了深情和关爱。余震还在继续,土地还在抽搐。温总理再次前往灾区。在满目疮痍的绵阳大地上,人们忘不了总书记来到群众面前,求救,亲吻受伤的孩子,忘不了共和国总理威严的表情,忘不了他告别县城废墟的悲壮时刻。
当我们看到十万士兵不避风险的时候,雷霆出击,挖肩膀。一个士兵接到撤退的命令,跪下喊道:“让我再救一个!”。当我们看到第一架飞机驶来时,灾难中幸存的人们磕头欢呼,获救的躺在担架上的3岁男孩敬礼,年轻警察在废墟上护理失去母亲的婴儿时的表情……所有那些画面都是动人而震撼的。当谭千秋老师的尸体在废墟中被发现时,它“张开双臂躺在桌子上”,下面有四名学生。开私人诊所的韩宪成,第一次拿出急救药品,积极参与伤员救治。在成都光华街,一名女护士一直在忙着搭建帐篷,安置伤员,照顾孕妇和婴儿。地震的那一刻,她的孩子在上学,生死未卜。17岁的学生彭彦永远被埋在废墟中,因为他回到教室去营救被困的同学。地震时,由于刹车失灵,卡车司机唐庆明毅然将车撞上一棵大树,28名乘客救了车,但他失去了双腿...这些血肉铸就了伟大的爱,震撼着人们的灵魂,停在了山顶。怎么能不让人顶礼膜拜呢?
地震无情,但大自然的大灾难让我们重新发现了人类。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显示了对世界的大义,显示了全民的大爱,显示了从容赴死的勇气,显示了共同走向民族灾难的凝聚力。
废墟外,人性在闪耀,泪水在闪耀,良知在蓬勃。成都数百名“兄弟”不顾余震危险,奔赴灾区抢救伤员;南京60岁以上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讨一个饭碗,却把几百块钱的零钱放进了捐款箱。在上海,石家庄,广州...献血者“爆”每个血站,血站都要预约挂号。在拉萨,来自“三大寺庙”之一的哲蚌寺的近500名僧侣在错钦堂的经堂里齐声祈祷,为地震灾区的人民祈祷。在贵阳,招募“贵阳妈妈”帮助地震孤儿的行动一天就吸引了500多人报名。“这是心灵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爱的奉献》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唱出了一曲爱的颂歌,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泪与歌交织,爱与真情并存。晚会作为建国以来中国宣传文化界规模最大的募捐活动,不仅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名人为灾区人民祈福,还现场募捐了15亿多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募捐活动的新纪录。“一方有难,各方支持”,汶川地震再一次体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人们心中蠢蠢欲动的生命之雾。从大江南北到边海,全国上下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交响乐团,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
汶川,血泪之地,人民之痛,家园之殇。汶川的悲痛,全国的悲痛,锥心的痛,我为什么要难过?如果把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写成一本书,那些故事就是打中我们内心最柔软部分的一章;如果把壮美的拯救谱写成一首歌,那些故事就是生命交响曲中最美的旋律。没有了五线谱,废墟上唱着抗震救灾的英雄歌曲,团结一致,震撼人心的救援募捐协奏曲,在中国大地上萦绕回荡,带着纯净山泉般的含泪音符,冲刷着人们的灵魂。这首歌,演绎了时代的强音,惊天动地,泣鬼神,感动中国,震撼世界;这首歌用爱情的传递创造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成为当代中国的象征;这首歌,国家意志在这里体现,民族精神在这里提升。让我们看到民族的希望:从地震废墟上爬起来的中国人站起来唱起“起来,往前走,往前走!”
9月26日,由6节车厢组成的首列55004试车客车10点12分离开兰州站,在兰渝铁路一路风驰电掣,标志着兰渝铁路实际车辆运行试验全面启动。
标题:[陇文化]废墟上响起悲壮的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让心平静
下一篇:[陇文化]小家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