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是改革开放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本篇文章1428字,读完约4分钟
“是改革开放让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是来自澧县宽川乡的残疾人、富人王栋的心声。前几天中午,笔者在礼县十字街上偶遇多年不见的儿时同学王栋。王栋说他是来买一个山地旋耕机的。看着王栋,不时尚却干净,瘦脸张着嘴,自信满满,双手拄着拐杖,背却挺得笔直,不禁想起了童年的辛酸经历。
王栋生来就有缺陷,他的童年充满不幸。他的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灾难的深潭中度过的。45岁的王栋出生在礼县宽川乡银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有三个兄弟。第二个孩子王栋出生时嘴巴张得很大。他2岁时患有脊髓灰质炎,左腿肌肉严重萎缩。他弟弟6岁就去世了,他母亲在他10岁时因病去世。当时在大队铁木综合厂打铁患哮喘的父亲就像一辆被风雨侵蚀的破车,拉着王栋的两兄弟在岁月的长河中艰难无助地挣扎。在苦难的命运中,在艰难的岁月里,在歧视的目光中,王栋顽强地成长,残酷的命运磨炼了他坚强的人格和稳健的性格。王栋15岁时,由于行走不便,他无法在6英里外的宽川街上初中,所以他不得不暂停学业,以跟上父亲的铁匠技能。虽然王栋长得很丑,身体也有残疾,但他天生聪明,心胸开阔,不怕吃苦。跟随父亲学习铁匠技能不到两年,他就成了铁木情结的著名铁匠。
1978年,改革开放的强风吹起了中国的土地和王栋的希望之花,在他面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次年春天,大队铁木综合厂解体,给王栋父子分配了一个铁匠炉和一套锻铁工具,在家里开了一家铁匠铺。由于王栋父子工艺精湛,售价合理,生意越做越红火,“跛脚铁匠”的名声也越传越大。
1980年冬天,王栋家有一点积蓄,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商人”之一。然而,王栋不愿意面对现状,他的目标是找到一种赚钱的方法。他看到方圆村没有安钢磨,村民要在10里外磨面,既浪费人力,又不方便。他认认真真地动员父亲拿出家里仅有的3000元积蓄,从礼县买了一个中型半自动钢厂。钢厂装好后,他自己经营管理,答应给村里每个村民磨一次面。“磨户好人”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周围的村庄,好的名声自然带来了好的财源。
1982年夏天,也是家庭生产的第二年,银坡村的人们像全国各地的农民一样,获得了更好的庄稼和更多的食物。王栋看着打谷场上的麦垛和村民们焦急的表情,心想,像往年一样,要靠人打连枷,牛要拉着赶着,得打着跑着,赶着去约会。于是,他悄悄从天水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他从来没有学过开车,而是用严重残疾的双腿奇迹般地把拖拉机拖进麦田,熟练地开着手扶拖拉机在人群惊讶的目光和一声叹息中把小麦碾了起来。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银坡上的人们告别了人畜碾麦的历史,“王老爷”的名声再一次传遍了周围的山川,甚至宽川乡的整个角落。1998年,随着农村公路和田间道路的普遍开放,王栋第一个购买了农用三轮车。
当作者问及王栋的现状时,王栋无法掩饰自己的骄傲,他说:“现在是个好时机,有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和一个上高中的儿子。家里有全自动上料打磨机,农用车,去年买的摩托车,今年新盖了8栋砖房。明年村里的柏油路过了,我想买一辆面包车。”
当作者问及村里其他村民的情况时,王栋高兴地说:“变化太大了。村子里有近60户人家住在砖房里。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四轮拖拉机、农用车。有10多辆车,20多户有电话,人均手机不止一部。”最后,王栋动情地说:“说白了,还是靠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否则,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如果不说要结婚生子过上好日子,我怕他饿死,让狗吃。”
耶!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挽救了一个残疾农民,也给中国的整个土地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标题:[陇文化]“是改革开放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