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2-23 12:44:02 阅读:

本篇文章4168字,读完约10分钟

哈达铺保存完好的洪钧街

场景再现

《兰州日报》和《兰州日报》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开通以下栏目,欢迎读者与我们互动:穿越时空的空连线(今天的长征触动了我们10年前的长征和80年前的红军长征,在长征的理念和读者的利益之间,构建了一个精神互动的渠道);红色气质(长征甘肃段每个关键点的经历和采访);微长征(当天团队成员最难忘的感受、小故事、遭遇)。

-跨时间空连接

想到今天来自当时一家报纸的报道

当他坐在那里聊天时,他是一个气质出众的人,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起来,架起拐杖,上车,出发。他腿脚不灵便,似乎是个好司机。这是2005年1月我们走在长征路上,在哈达铺采访的场景。

主人公叫韩二明,当时是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韩二明从1978年哈达铺纪念馆建馆开始就一直在里面工作,那时候满脑子都是中国人的头发。

最早完成长征路线的原《经济日报》副主编罗开复曾告诉韩二明,哈达铺是红军进入甘肃后最繁华的街道。曾经如此,今天更加热闹。

十年后,当我们再次来到哈达铺时,新的纪念馆正在试运行。在我们拜谒的当天,纪念馆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也报道了我们的活动。馆长韩二明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的名字在这里并不为人所知。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在老街的邮政社里找到一份《大公报》,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创建的苏区,艰难险阻的长征路终于有了归宿。我们用今天的方式和视野在这个古镇里来来回回的旅行,把古镇的新故事放到报纸和网络上。有多少人会静静地阅读,今天的报纸会带来多少惊喜和收获?

-致敬微长征!

12年前,我们从拉兹口赶到哈达铺,在3100多米的高空,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爬过了铁尺梁。今天,一条3735米长的拉兹库隧道清除了旧的障碍物。在欣喜之余,也为没能看到岷山万里雪的雄伟外观而感到些许遗憾。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的3d视频与12年前相比,让80年前的悲惨历史不再遥远。在烈士墙前,我们站了很久。在长征中死去的年轻烈士只有他们的名字,没有留下任何图像。今天,我们可以随时用手机和相机拍照,晒晒朋友圈。对于无数的英雄豪杰来说,留一张照片是一种奢侈。

向英雄和英雄致敬!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阳光普照岷江两岸。采访团到达了位于岷江东麓丘陵河坝的哈达铺,决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命运,决定了红色加油站的命运,决定了红军陕甘支队的重组,决定了“七法长征”诗歌的发源地,决定了我党第一个民族政策的发布地

拉齐奥口一下子失去了敌人,导师指着陕北。陕北有无数好兄弟。他们先携手抗日,回头推翻蒋介石,前进,团结一致,发誓消灭蒋匪

这首歌是81年前红军在哈达铺休整时女宣传队唱的。81年后的一个平凡的早晨,93岁的哈达铺老人周大声疾呼,让我们见证这一历史的绝唱!中央红军来到哈达铺的时候,周12岁,家里住着四个女兵,每天陪他玩,教他唱歌。

天鹅之歌历史的回声

我们宣传和整理党史研究资料。包括周在内,没有人唱过这首歌。没想到兰州日报从老人80年的记忆中挖掘出来。太刺激了!老人的歌声还在老房子里飘荡。当昌县委中心报道组组长刘国庆兴奋地说,别说在场的人,就连很多家长都没听过这首歌。

周是唯一一个在哈达铺亲眼目睹并与红军生活在一起的活着的人。21日上午,采访小组经过古色古香的长征街,来到一条石板铺成的小巷。一扇古老的大门很低,但很宽敞。低头走进大门,来到依旧古雅的主屋,遇见一个蓄须待发的老人。这是见过红军的唯一活着的周!经哈达铺镇尚洁村村委会主任介绍,采访小组上去支援老人喊。

1935年9月红军来到哈达铺时,周只有12岁。据周老回忆,红军来的第一天,有一半村民跑了,没跑的更大胆好奇,想看看红军是不是阿木。

我爷爷拉着我的手挤进人群。他看见一群人骑着马,走着,被人抬着。队伍不是很整齐,衣服穿的破破烂烂的。有的人连补丁都没有,整件衣服半开。老人说,当时红军穿的衣服像绿色,但我们仔细一看,衣服是白色的黄色,各种颜色,太破旧了。有的扛枪,有的不扛枪,但大部分都穿着一串布袋,每个人腰上挂着一个水壶。

最神奇的是队里女生多。周回忆说,看到队里的女孩后,村里的女人都很同情她们,互相熟悉后,她们都努力回到自己的家里。我们家住着四个女兵。他们每天都出去。他们晚上回来,逗我开心,教我唱歌跳舞!这时,周老人原本的笑容突然凝固了,望着屋顶,思索了许久,他却无言以对。还记得女兵教你的歌吗?哦,记住!你还记得怎么唱歌吗?哦,记住!

当时屋里的人都屏住呼吸等着老人。真的会唱吗?毕竟他93岁了。

拉齐奥口一下子丢了仇人,导师指着陕北唱,唱!人们屏息以待,不敢出声,生怕打断老人最美的歌声。

叔叔,你好你的家人!我爸是当年来哈达铺的红军!在老人优美的歌声散去之前,人群中传来了一声喊叫。红军战士杨的儿子,红军战士的女儿张,最后哭着扑到老人的怀里。为了不惊扰八年后亲人的故事,采访小组悄悄离开,心情沉重,热泪盈眶。

我的曾祖父打过游击战

哈达铺是红色加油站!这句话已经家喻户晓了!1935年9月底,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人杀猪宰羊,送凉粉,送锅盔支援红军,解决了这位精疲力竭的老师的生存问题。

现在80年过去了,可能会有很多人质疑哈达铺镇怎么会有这么多士兵一次吃饭。这是和当地经济分不开的。据考证,哈达铺盛产当归,因当时哈达铺属岷县,故称名桂。哈达铺出产的当归质量上乘,信誉良好,吸引了陕西、山西、河北、四川、广州、上海等地的客商前来经商。这些商人在家乡设立了将军号,在哈达设立了28个分号,在土地上买房子,种植当归,所以当归在哈达铺的种植面积相当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非常繁荣。

[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中央红军之后,红二、四方面军在哈达铺休整。他们为了扩大红军队伍,在哈达铺、利川、郯昌等地组织了地方武装游击队,参加人数约3000人。朱是哈达铺游击队的指挥官。游击队在红军的指导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还积极参加打土豪、提高军粮、帮助红军守备、送信等活动。

朱是我的曾祖父。他得了贺龙的奖!提及当年哈达铺游击司令朱时,当昌县疾控中心主任朱菊生向采访小组讲述了当年红军游击队的情况。据朱菊生说,他的曾祖父朱做小贩的时候,为人老实忠厚,经常帮邻居捡东西,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时,他被选为哈达铺红军游击队的指挥官。据我爷爷朱说,有一次泰爷爷和贺龙下棋赢了,贺龙赏了泰爷爷一盒枪。太爷当时很开心。回家后,他不时打破窗户练习瞄准。朱菊生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声音突然提高了很多,说这是他曾祖父这辈子得过的最好的奖。

[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1936年10月初,红军逐渐撤出了党场。泰爷爷带着哈达铺的三千多游击队和直接参加红军的人随部队北上。朱菊生说,太爷爷才42岁。他领导的游击队编入中国抗日救世军甘肃四路军后,接到通知,要他去巫山开会。到达巫山后,遭到胡宗南、毛炳文的袭击,10月10日凌晨在金木路一座古庙里被鲁大昌六团包围。之后被抓,送到岷县当饲养员。没想到太爷爷会被鲁大昌的部队打死,把头挂在城门里。谈话中,朱菊生哽咽了。

[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后来关于铜勺的故事

一个红军战士来吃药,但是身上没带钱。太爷爷说不要钱,但是不肯走。最后,他在药店里留下了一个小铜勺。如果你今天去省博物馆,你会看到刚才提到的红军战士留下的小铜勺。

演讲者的名字叫常惠民,他现在在郯昌县哈达铺的常征街经营着一家简陋的诊所。但是不要小看这个诊所,可以算是他从曾祖父,祖父,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时,他的曾祖父拜访红军首长,这一幕就发生在最开始。

当我们来到常征街时,常慧敏正坐在椅子上发呆。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诊所。药品略乱。进门时,他和一个外国人最显眼的照片被拍了下来。这是前两天来采访长征的德国军事专家。常慧敏说。

我父亲那时候才14岁,却开始和太爷爷一起打理药店。到了晚上,富户们听到红军来了,都提前跑了。太爷爷七十多岁了,小跑着跑不动,就趴在门板上睡觉了。

根据昌家传下来的故事,他们早上起来开门时,发现红军睡得满大街都是。可见,红军来了,带来的是严明的纪律,不是喧嚣和骚动。第二天,一个红军战士来找常惠民的曾祖父,说他是一个病重的红军首长。他只好请这常医生到门口来看看。常医生看了以后,开了药方抓药,但是红军战士身上没有钱,就留下了一个小铜勺,现在已经成为甘肃珍贵的红色文物。根据当地的研究,周恩来是常惠民的祖父拜访的红军领袖。

[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就在他离开诊所的时候,党昌县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的家乡就在哈达铺附近。早年,常惠民的祖父和父亲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邻八乡的人一生病,第一个念头就是赶紧找哈达铺的常医生。

长征路上带着一双布鞋

哈达铺的一家布鞋厂刚刚被特许为红色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这让鞋厂老板徐文林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只有他心里清楚,鞋厂发展到今天并不容易。

覆盖着哈达铺的红色标志,这家布鞋厂从最初的红军鞋和长征布鞋的名称发展到洪钧鞋和哈达铺红军鞋的注册品牌,已经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1万双的小型创业企业。

我们刚在办公室坐下,徐文琳就气喘吁吁地进来了。他昨天在去武都的路上,接到你电话从半路回来。我们对徐文林并不陌生。我们翻开《长征路上行走》这本书,其中一张照片是徐文林在哈达铺洪钧街买布鞋的场景。盯着这张照片的时候,徐文林似乎若有所思。十二年前,他有一头黑发,笑容灿烂。现在他是爷爷了,但也变回了红军鞋业的大发展和面对镜头时的从容感觉。

[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2005年1月,我们在哈达铺洪钧街的一家古色古香的店里看到了徐文林。吸引我们注意的是这家鞋店门口红军鞋的字样,旧布鞋,旧做法,没有现代机器的痕迹。这就是他坚持的方式!当时我们没有深入交谈。今天我们来参观的时候,旧鞋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郊区一个大院子里的一家工厂。

从卖第一双布鞋到镇政府鼓励他办乡镇企业,布鞋生意一步步走上正轨。有了新厂区,有了注册品牌,搭上了电商的快车,唯一没变的是他当时。坚持纯手工生产,受限于规模和工艺,一些大订单因为做不到而不敢接;有人想加入,但为了保证质量,我还是拒绝了。

在哈达铺这样一个红色的地方,徐文林的所作所为可能是对新时期长征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即使是简单的坚持,也有一些营养可以借鉴。

兰州市四区普通高中7月11日开始招生,第一批,第一批。报名时间为7月11日-13日,成绩查询时间为7月13日22: 00。

标题:[陇文化]【我们的长征】红色气质·哈达铺老镇新传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