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张颐武坚称春晚依然无法取代 观众观看方式变了
本篇文章868字,读完约2分钟
谈到春晚30周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通过Phoenix.com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肯定了春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春晚”,但他也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观众的观看习惯发生了变化,从瞪眼睛到伴音伴影,再到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观众的观看习惯变了,才会对春晚表示不满。
大约30年后,观众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
张颐武说,从1983年第一个春晚开始,他每年都看,他清楚地记得用一台12英寸的昆仑电视机看。当时这种电视综艺节目刚刚兴起。第一次看,很震撼,很新奇。当时真的是专注地看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目是王靖宇的哑剧《吃鸡》。当时还没有素描这种艺术形式,这个节目是素描的雏形。
谈到春晚30年来的变化,张颐武说,这30年经历了深刻的时代变化。80年代,生活单调,娱乐节目匮乏。那时候的人可以说是吃完年夜饭就调暗灯光,然后专心看春晚。现在除夕夜,有的家庭在聊天,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玩ipad,但不管做什么,电视一定在玩春晚,这就是除夕夜的声音和影子。
定位春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张颐武认为,春节一定要有春晚的风景。虽然现在的人不会专心看,只会对一些具体的节目感兴趣,但是春晚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观众的观看风格变了。没有人会开着灯看春晚,但全家人会开着电视做自己的事。但也不能说现在的节目比以前差,现在的歌舞节目也绝不比以前差。也是受众结构变化造成的。春晚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有伴音有伴影,但是语言类节目和以前的比起来就不好说了,因为观众和80年代不一样,没见过世面。现在大家见多识广,艺术品味多样化,有限的节目很难让大家满意。
关于如何定位春晚,张颐武说,一方面春晚栏目对自己要求很高,因为观众都很期待,但是春晚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可能有第一个春晚的关注。另一方面,观众要有一些常态感。春晚永远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你能忍受没有春晚吗?如果没有春晚,很难想象除夕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春晚在过去的30年里成为了“春晚”。春晚不仅是中国电视文化的代表,也是当前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这版手稿是由李洪波酋长写的
标题:[陇文化]张颐武坚称春晚依然无法取代 观众观看方式变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