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书房取名有深意
本篇文章1137字,读完约3分钟
1965年,在国外生活了30多年的林语堂先生回到台湾定居。他设计了一个兼具东方和西方风味的花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林语堂对他的学习当然有很高的要求。他希望书房的窗户前有几根竹竿。夏天,天空会很晴朗,别墅会像大海一样美丽。之后,他把自己的四千多本书都搬进了书房,但每一个书房都需要一本。林语堂几乎不假思索就把他的研究命名为“有为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原来还有他的人生态度,很多文人想从政,想当皇帝,想学武功,想卖给帝王家。但林语堂认为,学者不应该涉足官场,因为一旦成为官员,难免陷入烦琐的应酬之中,很难静下心来搞学术,会破坏写作的兴趣。他警惕地说:追击。对权力的欲望是人类最低的欲望,因为它伤害最大。他把自己的学习命名为“斋”,就是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学者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心无旁骛地学习知识,不要事事插手。他说了这话,也照做了。蒋介石曾提名他为考试院副院长,其实是个闲职。挂他的名就够了,但他本着不干的精神坚决拒绝了。
戴敬农先生是鲁迅的直系弟子,早年曾在北京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任教。他一直期待有一个稳定的地方安心学习。1946年,他答应寿昌来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然后定居下来。他在自己的住处留出一个房间做书房,一点也不豪华宽敞,总共只有六个座位,但他很满足。叫什么名字?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解教寺。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在回答黄的采访时,他解释说:抗战以来,到处都有人住在家里,有一种休息的感觉。由此可见,在台静农的心目中,台湾不是长久居住的地方,而是暂时休息的地方。总有一天,我还是要走的!所以,把休息室当成自习室,表达了他内心的困惑和困惑。台静农的初衷是想在这个书房里暂时休息一下,没想到的是他休息了40年。他本不想活很久,现在却活了近半个世纪。他觉得用休息室作为书房的名字已经不合适了,于是取了另一个名字,龙坡张世,让张大千写个小匾挂起来。他解释说,安顿下来和休息只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差。无限的天地感,坐在夕阳下,望着浮云,台静农像一个来到人间安息的居士,在书房里默默读书写字,享受着延续了几十年的人生乐趣。他以为自己的生命会在这里走到尽头,却没想到,在他快九十岁的时候,有关部门要他搬家。他不想动,最后还是动了,于是陪伴了他几十年的书房化为乌有。台静农先生去世后,和他一起学习了很久的弟子们走过温州街的书房原址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女作家李煜曾感慨地说:温州街的屋顶,无论是旧的蓝瓦,还是现在的水泥建筑,无论是黄昏还是夜晚,无论是清醒还是在梦中,总会把金色温暖的光照耀在我身上。
我关注过一些著名的自习室的名字,发现那些看似随意取的名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表达了文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活的哀叹,在文人的心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标题:[陇文化]书房取名有深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