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论:文学并非是电影的制胜法宝
本篇文章1167字,读完约3分钟
如果把电影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文学无疑是它的主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泛文学传记,每一个文学门类都滋养了无数不同风格的经典电影。无论是近百年来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中外名著,几乎所有的国内外著名电影名片都来源于文学。
例如,第五代导演的先锋作品《黄土地》改编自米歇尔的散文《空山谷回声》;《一与八》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叙事诗;国内第一部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迄今为止,《霸王别姬》是唯一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如果你一个一个点击下去,会是一个很长的列表。
电影作为人类的第七艺术,吸收了文学、戏剧、艺术、摄影、音乐等一切艺术元素,其中文学是最根本、最有穿透力的。我们以新时期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导演张艺谋和陈凯歌为例。它们与文学的关系可以带给我们多重启示。
两位导演都对文学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他们知道文学是让电影好看不可或缺的支柱。两位导演的成功电影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尤其是让他们在国际上脱颖而出的优秀电影,如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秋菊的故事》、《活着》、《菊豆》等。可以说,没有底层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没有今天国际电影界两位导演的大师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导演都试图摆脱文学的束缚,试图创作出具有自我导演原创性的震撼性电影。可惜结果并不讨人喜欢。比如张艺谋的《英雄》,之前的商业片《码豹》,好莱坞翻拍的《三枪奇袭》,都大大透支了观众的可信度;而陈凯歌唯一一部努力多年的原创《无极》,却成了中国烂片奇葩的代名词。
必须说明的是,文学不是赢得电影的法宝,文学与电影的转化有着复杂的关系。一流的文学未必能转化为一流的电影。作为一个导演,能否把握住优秀文学的精神并生动地表现出来,将决定未来电影的基本品质。
陈凯歌导演的《儿童之王》、《边走边唱》、《浪漫的月亮》分别改编自阿城、史铁生、叶的小说;张艺谋的《幸福时光》、《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分别改编自莫言、曹禺、严歌苓的原著。两位导演的上述作品,要么没有抓住原著的精髓,偏离了原著的思路,要么在基本价值观上陷入误区,要么只是导演自娱自乐,既不被专家认可,也不被普通观众认可。
看两位导演的文学改编,失败的例子是只使用了文学框架,放弃了原有的精神。比如陈凯歌的《浪漫的月亮》,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都是导演对旧社会一些个人感情的执念。前者是民国时期的江南风韵和老海派,后者是过去男女含泪的爱情。虽然有文学基础,但难以逃脱形式大于内容的执念,大大削弱了原著的深刻悲情,成为一部单薄、乏味、做作的情节剧。
如果电影不能从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性中吸取营养,而只能借助其情节外壳的随意转换,那么即使是传世的文学名著也无法改变电影的苍白和笨拙。◎王尊
标题:[陇文化]评论:文学并非是电影的制胜法宝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