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陇原红色遗珍】一张奖状和一枚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本篇文章1657字,读完约4分钟
在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陕甘宁边区文物中,有张的获奖证书和奖章。证件是布做的,墨印白色背景,长26厘米,宽32厘米。它由五角星、红旗、麦穗等图案组成。由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签字,并于2000年11月25日、32日在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上获奖。纪念章为铜塑红色长方形,长3.1厘米,宽2厘米,上面刻有毛泽东、朱德头像,并印有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纪念章和1943.11字样。这张证书和这枚奖章的主人是张,他是陇东区群众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1943年11月,参加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劳动模范大会,荣获特聘劳动英雄荣誉称号。他一直把奖项和奖牌视为珍宝,并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40多年后,他把它们捐给了甘肃省博物馆。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在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下,陕甘宁边区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和经济困难。1939年2月2日,毛泽东发出号召,自给自足,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生产运动。高山流水,田野里,到处都是人,一派喜气洋洋的劳动景象。军民合作促进生产,努力做模范。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表彰大会,陇东地区华池县张被授予特种劳动英雄称号。
张,1904年生,华池县区四乡村人。他3岁失去母亲,由父亲抚养长大。他24岁丧偶,留下一个婴儿要喂养。他命运多舛的命运并没有带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不仅乐观,而且积极要求进步。他帮助陕甘游击队购买子弹和物资,会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Xi·钟勋,接受共产主义的进步思想。
1937年,中共中央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在党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张、和边区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39年,他继续娶妻生子,分到30亩地和两只牲口。到了领土地证的日子,他欢喜,拿着土地证回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学习。他妻子用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证书包好,锁在一个盒子里。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告别了吃不饱饭的艰难岁月,他的新生活使张感激党和边区政府。
大生产的吹进了村,张成为这场运动的生力军。他努力工作,不到10天就开垦了25亩地。除了历年开荒之外,他自己耕种了98亩地,当年收了27石粮食。他还在村里组织了一个变革小组,带领群众开荒锄地,搞大规模生产,使程颢村获得了大丰收,实现了多种经营,获得了边区模范村的称号。1943年4月,华池县委书记高在《解放日报》上以“开荒英雄”的称号介绍张的事迹,要求全县人民学习他的艰苦奋斗精神,鼓励大家积极开荒,艰苦奋斗。
1943年11月26日,在冬日暖阳特别刺眼的时候,张精神抖擞,满面笑容,光荣地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人大会。他还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与李富春和向倩等领导人坐在一起。主席台上挂着11幅劳动英雄的画像,张就是其中之一。在大会上,他代表陇东区54位劳动英雄发言。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只讲了自己用努力换来幸福生活的亲身经历。最后他热情洋溢地说:好好生产,爱护我们八路军!一个农民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一万多人,传播出无限正能量。12月9日,他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43年11月、12月和1944年1月,《解放日报》以《采访张、区四乡村、华池、张和模范村》为题,报道了张带领村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先进事迹。张在接受采访时说:八路军保护人民过幸福生活,我们需要他吃饱喝足保卫边区,粉碎敌人的进攻。这种平凡而简单的话语,是边区党政军民团结一致解决困难的革命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张、等无数劳动英雄的辛勤劳动,才开创了边区粮、余菜、牛马成群、猪羊圈地的动人场面,实现了边地建设先行支援抗战的目标,终于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曙光。
1977年,张当选为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参加甘肃省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代表大会。之后,他将自己的奖项和奖牌作为珍宝捐赠给甘肃省博物馆。现在,虽然他已经去世了,但这段红色的记忆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作者:甘肃省党史研究室)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陇原红色遗珍】一张奖状和一枚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