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发扬敦煌艺术精神
本篇文章1229字,读完约3分钟
□高平
敦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4世纪到14世纪(从秦朝到元朝)近千年的漫长时期。秦代建元二年乐尊和尚挖第一个洞的时候,不会想到他是在为敦煌艺术奠基,敦煌艺术有很多重要的形成因素,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敦煌艺术充满了活力和光彩,因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觉得敦煌艺术还有第三大价值,那就是敦煌艺术的精神价值,我愿意称之为敦煌艺术精神。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开放精神、开放精神和开拓精神。
开放、开放、开拓,不仅仅是一种政策,更是一种心态、一种历史氛围、一种社会潮流。它是一种精神现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必然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的发展。是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孕育了敦煌艺术。
汉唐时期,敦煌是中西交通极为重要的出入口,东至河西四郡、咸阳、长安,乃至中原;西行西域,匈奴、月氏、吐蕃、天竺,安息,多经敦煌。朝贡使节、传教僧人、活跃的商旅人士纷纷来到中国。丝绸之路是经济动脉;也是文化大运河。对外开放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人们开阔了眼界,艺术家解放了思想,为敦煌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佛道儒融为一炉,中国、波斯、印度、希腊艺术相互吸收,印证了启蒙的程度。
当时统治阶级做出了开放开明的决定,直接推动了上述局面的形成。而且还具有长期的连续性。汉武帝派张骞去西域交流;杨迪皇帝去张掖会见西域27国的使节、君主和商人。唐朝时,河西十军是专门为了保护交通和贸易而成立的。在意识形态上,他们因为国力强大,经济实力强大,所以非常自信,甚至不遗余力地热情吸收外来文化。汉武帝上林苑门口的石狮,是歇息状,屏风上画着印度的孔雀;伟大音乐家李延年的创作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素材;敦煌壁画中,中国王太后与董、伏羲、女娲的故事与外国佛教故事排列在一起;穿的还有唐;北魏初期,云石窟中甚至有裸体菩萨。这些都证明,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心态,启发了当时的艺术家们开拓新的艺术领域,创造新的艺术境界,敦煌及其周边的洞穴是如此之多,丰富多彩。
同时也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是相当强的,敦煌艺术是中外融合的产物。
我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目的是古为今用,振兴中华。我们当代艺术与敦煌艺术的关系是一种传承与借鉴的关系。对敦煌艺术的整体把握无疑要用当代意识来审视和重新审视,才能有所创新。
拓展敦煌艺术的精神内涵,建立新的敦煌艺术流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甘肃的艺术家住在敦煌附近,在前线有任务。在这方面,我们开了个好头。舞者成就斐然,音乐家成就斐然,艺术家在临摹的基础上走向创作。我们不是复古,我们不会停止复制或复制任何东西。我们的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激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如果这个光荣的使命完成得好,在国内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敦煌艺术必须以开放、开明、开拓的敦煌艺术精神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突破封闭的心态,避免保守的做法,营造和平的氛围,提供物质条件,为艺术创作铺平更平坦、更广阔的道路。
标题:[陇文化]发扬敦煌艺术精神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