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镇馆之宝】唐代彩粉天王俑镇墓兽
本篇文章1355字,读完约3分钟
踏羊画天王
踏牛画天王俑
石棉镇的墓兽
仁面镇墓兽
年代:唐朝
出土地点:灵台县
收藏单位:灵台县博物馆
2009年4月下旬,梁园乡福家沟村一处裸露的唐代砖墓出土了52件铜、瓷、陶文物,其中包括26件彩陶俑,有天王、丈夫、丫鬟、马、骆驼、猪等。其中有两个出土的唐代粉彩王俑和两个镇墓动物,现保存在灵台县博物馆。
两个天王,一个踩羊,一个踩牛,都是108 cm高的红陶,绘有黄金。踩羊王,戴有翅膀的头盔,额头很高,头盔顶上有垂直的叶形流苏。方脸生气,眉毛僵硬,鼻子宽而不作声,小胡子上翘,下面有一小撮小胡子。颈部外露,护颈在下侧,肩部覆盖护肩,边缘三角形向上翻。身穿铠甲,内衬战袍,铠甲带系纵梁,再跨胸取至背部。胸甲左右两侧各放置一个圆形护手。腰带系在腹部,有半圆形内裙。两股甲,甲下垂膝裙。左手弯曲握住空的拳头,右手叉腰压住胯部。腿缠护腿,尖头靴跺脚,左腿弯在羊头脸,右腿略放在羊尾骨上。羊跪在地上,昂着头盯着前方,翘着尾巴,做着支撑力。全身彩绘,有红、黑、白、蓝、紫等花纹和衣带、铠甲等面部,铠甲泡、盔翼、腰带之间有金箔。踏牛之王和踏羊之王在五官、服饰、绘画上基本相同,只是面向右侧,胸部没有左右圆护,而腹带是圆甲。左手撑起一半,右手按在腰胯上,左腿屈膝踩在牛的头面部,右腿直立在牛尾骨上方。奶牛趴在膝盖上,昂着头,圆眼睛盯着前面,但把尾巴放在后腿上。
两个镇墓动物,一个狮面高62厘米,一个人面高65.7厘米,都是红陶制作,尸体蹲着,全身彩绘。一只狮面墓兽看起来像一头狮子,向右怒视,露齿而笑,面目狰狞。前额是两个穿透的耳朵,前额顶部和颈部两侧有一个尖角。头顶和两侧有七束蛇形和火焰状的鬃毛,嘴下有一把倒山形的胡须,前甲的一缕鬃毛立于漩涡之中。仁面镇的墓兽有一张金刚脸,眉毛凶悍,耳朵鼻子宽,嘴唇紧,看左前方,小胡子上翘,下面有一圈小胡子。前额顶部的头发呈圆锥形上升,头顶呈螺旋状上升。两边各有三束蛇形和火焰形的头发,脖子两边各有一个尖角。前甲的鬃毛像蜗牛一样成两束上升。两个镇墓动物都挺胸挺腹,前肢直立,爪子分开三个脚趾抓地,身体蹲伏在后面,后肢曲膝置于臀部两侧。全身涂成红、黑、白三色,装饰五官、胸、腹、腿等身体细节。
唐代随葬品以大量陶俑为特征。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守卫墓门的武士俑演变成了有脚或有鬼的天王。镇墓动物通常与动物的脸配对,角和肩膀附着在翅膀上。他们的形象极其狰狞诡异,威慑力非常显眼。天王起源于佛教守护神。佛教中国化后,唐人把镇墓武士变成了权力无限的天王。镇墓兽是古代人为死者及其亡魂驱鬼辟邪而设立的一种镇墓,是保证亡魂平安的守护神。在文献中,成双成对出现的天王和墓兽,俗称四神或四天王。因为人们赋予了它独特的功能,在塑造时,雕像体积庞大,造型凶狠,表情阴森,其性格尽可能外化到形象上,透露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威风。此外,它雕刻精美,毫不犹豫地附上黄金和沉重的颜色,使它散发出最珍贵的宝藏的艺术光彩。灵台县博物馆收藏的四大天王及镇墓,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大唐艺术精品。唐代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在这批文物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灵台县博物馆:王中学)
兰州市四区普通高中7月11日开始招生,第一批,第一批。报名时间为7月11日-13日,成绩查询时间为7月13日22: 00。
标题:[陇文化]【镇馆之宝】唐代彩粉天王俑镇墓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