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价值1000万纸雕 《清明上河图》身后的故事
本篇文章1812字,读完约5分钟
纸质雕塑《清明上河图》大型纸质雕塑《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全国民间文化博览会闭幕时,拍卖价格被推高至1000万元。长32.76米,高1.1米的长卷,像一个梦幻王国一样展开,让人陶醉。这是中国最长最大的纸雕艺术,由近百名纸雕工匠在湖南省常德纸雕艺术研究中心两年创作,被誉为世界纸雕艺术的巅峰。这部作品的背后,有着无尽的情感...剪纸充满了我太多的情感
唐,湖南常德人,常德纸雕艺术研究中心总经理。在涉足纸雕行业之前,他主要从事电子产品,自己开了7家店,每年都赚很多钱。2002年,唐魏昱到台湾出差,在一个朋友家看到了一个纸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纸雕塑。虽然很小,但我立刻就被它迷住了。”纸雕,又称纸浮雕,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是一种纯手工艺术,利用纸张,通过切割、粘贴、粘贴、拓印、揉搓、滚压等方式来表现半立体的画面。这项技术因其精湛的材料和大量的劳动力而在中国濒临失传。
五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初看到的剪纸,唐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大多数第一次看到剪纸的人一样,我觉得这种艺术给我带来了神奇的东西。当我得知这样的艺术来自我的家乡时,我更加激动了。”他决定卖掉他的七家商店,投资开发、生产和经营剪纸。
他的举动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唐魏昱坚持自己的意见,用卖店的钱成立了常德纸雕艺术研究中心。他说:“剪纸艺术本来是油画的替代品。可以说,剪纸艺术在中国不是传统,但我认为中国有丰富的剪纸创作来源,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不发扬这种艺术,真可惜。”
没想到这条路这么难
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和业务经验,唐的研究中心遇到了各方面的困难。他回忆说,“当时没算,就想着做一点点。”
2004年,唐决定用剪纸艺术来展示《清明上河图》,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即遭到外国剪纸艺术家的拒绝。“他们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没有人相信中国人能做到。”唐魏昱在常德聚集了数十位民间剪纸艺人,开始了漫长的创作之路。唐选择了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制作大型纸塑的临摹品。
从汴京农村到故宫,28幅巨型纸雕《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张泽端的人、物、山、水花、鸟和建筑形象。共有3003个人物,32艘船,13座桥,274种动物,分享了200多种不同颜色和纹理的纸张,再现了原始风格,融入了独特的纸雕艺术“虽然纸雕起源于欧洲,但它对表达中国山水画有着同样的兴趣。”唐对说道。
在巨大的纸质雕塑《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五官、船帆、桥梁的桥墩、动物的鬃毛都用小纸片描绘拼贴,方格间的动作生动;移动的船,奔流的汴河,是用纸雕绘的;竹筏与木筏根部相连,真的是可触摸的;看似无足轻重的野草和狂奔的猪,却被一丝不苟、一丝不苟地完成...
第七张图是清明时节汴京外的一个舞台演唱场景,舞台占据中心位置。图中每个人物的头部和面部表情都很生动,这对技师的手艺和技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人的衣服颜色和人物的顺序也是制作的难点。特写屋顶上的瓷砖是通过切割和摇动刀来堆叠的。人的衣服和五官都是用小块原色纸剪贴的。一个熟练的技师每个工作日最多只能补五个小人。在平方英寸之间,聚集了多达340人,包括17栋房屋、3艘船、3匹马和1条狗...
唐没想到,近百名工匠竟会在这座巨大的纸雕《清明上河图》上工作了两年。在此期间,唐·魏昱倾其所有积蓄,欠下一大笔钱。“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的研究中心已经被抛在了‘地图’上,而且没有利润空.工人的工资是每年一两百万。没想到这条路这么难走。”唐魏昱不停的摇头。“做文化产业这么辛苦!”
2006年,作品完成,并在当地举行的诗人节上大放异彩。
愿更多人关注剪纸
应上海全国民间文化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唐携百人心血来潮,历时两年来到上海进行展览。他在摊位前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该产品是“中国慈善总会慈善书法里程”慈善拍卖项目,拍卖所得将捐赠给“儿童白血病救助基金”。
唐魏昱坦言,他不愿意卖掉这么费力气的作品。他说自己工作完成后,参加过从义乌到南京到上海各个地方的展览,一路惊叹,但实际投标的人很少。虽然有人出价1000万元,唐似乎并不怎么高兴。“我还是希望有正规的相关机构购买,这样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剪纸。如果有博物馆要买,出价低一点也没关系。我只想让剪纸艺术蓬勃发展。他形容自己的心态是娶个女儿。”不是女儿的彩礼越好越好,而是女儿嫁的合适。"
唐魏昱说:“剪纸是一种传统艺术,我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张海军萧春飞)
标题:[陇文化]价值1000万纸雕 《清明上河图》身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