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奔向楼房的土豆
本篇文章1313字,读完约3分钟
当我问及两岁时的记忆时,我脱口而出:土豆。问我最记得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窑洞。
人低,幸福感高。如今,每当我走在高楼大厦之间,回首走过的路,都是一个土豆从窑洞到建筑的挣扎。
就我记忆所及,我和朋友玩的时候,跑过去是个山洞,跑过去是个山洞。
70年代末,村上最后一个山洞塌了!我的运气比哥哥姐姐好,我的日子似乎离窑洞到瓦房只有一步之遥。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代瓦房是用柳椽建造的,与窑洞有很大的不同。但柳树天生粗细不均,柔软,经不起风吹摇摆,弯扭生长;有些人让风吹得很厉害,低头把头伸进黄土里。柳树弯曲的伤疤极其丑陋。用作劈柴做饭的材料,用来盖房子整个屋顶凹凸不平。再多的酸性木泥,也很难有高低之感。四面墙壁都不高,站在院子里抬头看,总觉得这样的瓦房看起来像是一个人抬不起头。
盖房子种杨树。松柏是建造房屋的首选,但干旱的袁尚松柏生长缓慢,十几二十年后也不会成熟。市面上的松柏又贵又贵,买不起。
80年代后期,家家户户争相建房,大部分是杨树。白杨不像扭柳,直而厚薄均匀,房间平而挺拔。松木檩条,黄杨木椽子配厚碗,匠人摆上一个飞檐,用花纹砌墙,在砖上放几块虎头形瓦。房子用五颜六色的吊顶纸做了一个漂亮的吊顶,墙皮贴了报纸,每年贴几张泰山日出的图。
村里的老人说:一样的不见了,什么都不见了;一样好,一切都好!
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在院子和地窖里,你可以看到整篮的土豆。无尽的土豆成了牛羊的饲料。桌上放三四顿好吃的没问题。当一个人走过村庄时,他的耳朵总能听到成长的盛世。
时隔十余年,坐在黄土山梁上看着庄子,房子建设又如火如荼。
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很多人一夜之间盖起了漂亮的瓦房。家里有钱,腰越来越硬。更多的人去山外的木材市场拉回松木椽、松木门、松木窗和明亮闪电的家具:两檐水、封闭式、四门八窗、一砖到底、水磨石面、地砖、天花板、天花板、电视墙、家庭影院、漂亮的房间。
论庄子,正室氛围方兴未艾。墙上的水磨石,有水刷的石头,雕花的篱笆,有山水画的瓷砖,装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钱人厚了很多,总说干脆建个宫;房子里的皮沙发、大衣柜、书柜、液晶电视、红木家具和跑步机都装饰着琳琅满目的东西。不请自来,有些家具不能称之为出名。
在我们家,主房间装修过,前墙向外跨了两步。两边跨过墙,露出来的部分是用砖砌的。当时流行四门八窗。我们的房子有两扇门和六扇窗户。之所以盖房子这么慢,是因为我家一直很注重娃娃的阅读,不识字的父母定下了远大的志向:希望所有娃娃都能不瞎地读成书。
当第一医院的瓦房蹲起来,人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在庄子上,他们一个个逛进城,买了楼。我们兄弟姐妹有基础,跟风进城。
村里有人轰隆隆地拆了原来的房子,盖了两三栋小楼。上楼,麦子小米尽收眼底;远远望去,白云舒舒服服地飘着!此外,桃花江引水工程带来了白花之声,接自来水,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和洗衣不再是用冰渗透人的原水,用沼气做饭,在家里加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和播种机、农用三轮车和小汽车。
不管是城里的建筑还是庄子上的建筑,一代又一代的土豆一下子被高高举起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奔向楼房的土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上)——感悟杜子美
下一篇:[陇文化]毕业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