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五年“磨”一剑 甘肃中医学院创新模式开展医学生教育
甘肃中医学院开展医学生教育的创新模式
今年高考,甘肃中医学院录取分数线再次上扬,文史527分,理工科492分,位居省属高校之首。
甘肃中医学院作为我省唯一的省级医学院,近年来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
我省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县乡基层医疗机构。
在这样一个供需两旺的形势下,甘肃中医学院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出买得起、用得上、留得住、做得好的中医人才。
甘肃中医学院院长李金田说:我们学校的人才观是,能撑起屋顶的都是柱子。也就是说,甘肃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大城市的综合医院,还是在乡镇卫生院,只要志向高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坚持做好医生,就可以称得上人才。
甘肃中医学院为了让医学生成为能撑起屋顶的人,正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鲍是中医骨伤专业的大四学生。对他来说,教室和医院是鲍去得最多的地方,从最初入学学习通识教育和基础理论,到大二开始的中医知识和实践训练课程,再到大三的专业知识和集中见习。
这个小伙子很喜欢去临床实习,因为在临床上学东西比在课堂上更直观,学的也快。这种感觉正是甘肃中医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上应该追求的效果。
李金田说:自古以来,中医一直重视教学和实践,所以我们通过早期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方法,使医学生培养出优秀的医疗技能。
除了每门课的老师外,鲍还崇拜这位临床大师,他愿意在放学后或周末去医院学习他的经验。
宋敏是我校临床医学院院长,也是我省著名的中医骨科专家。每次去附属医院门诊,身边总有几个徒弟。学生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看、听、问,如何开药,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宋敏说:我们整个学院都在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能让学生练习技能,还能让他们尽早接触职业环境。
多年来,甘肃中医学院历届领导都把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形成了一套合理的训练方案。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厚谦教授表示,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按照国家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教学,以培养合格的医学生。
甘肃中医学院有一个共识:多培训,多临床。近年来,实践教学在该校课程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用于实践,一些专业课的培训与教学比例已经达到了1比1。
此外,学校还创新性地引入了两阶段教学。在过去的五年医学教育中,采用了四年的学校学习和一年的医院实习。现在有的专业改成了前三年的校训;第四年在附属医院学习临床课程。这一年学生全部时间在医院度过,一半用于临床实习,一半由医院医生授课;第五年,进行了整个专业实习。
此外,学校还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以往考试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学校把每门课程总分的60%纳入平时考核,学生的态度、能力、知识、成绩都是考核内容。教师将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新模式引入课堂。
在这种教学改革中,学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毕业后,无论是门诊还是临床,都信心满满,技术娴熟。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在国内各种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得成功,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也名列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中医学院60%以上的毕业生在我省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5000多人被授予副高级以上职称。正是这些理论和临床经验成为了我省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学校一批优秀毕业生走出甘肃,如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俊平等。他们已经成为他们医疗单位的骨干;部分毕业生已出国,如南非针灸学会副会长张毅、芝加哥中医学院院长谢光、马达加斯加中医针灸中心主任林培冲等。他们为在国外推广和传播中医文化做出了巨大努力。
五年对于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来说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甘肃中医学院用五年的毅力为一个医生撑起了屋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进入倒计时。届时,将有大量中外嘉宾前往敦煌参加文化展和观光。为此,兰州铁路局进一步优化运力安排,推出9辆品牌列车,帮助举办敦煌文化国际博览会。
标题:[陇文化]五年“磨”一剑 甘肃中医学院创新模式开展医学生教育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