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中国不高兴》震动西方 书中观点颇具"冲击力"
本篇文章3010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不高兴”和“中国可以说不”被西方媒体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标志。我不知道
风往哪边吹
徐志摩诗歌中的这种失落的情绪在这个春天有了新的对应,那就是如今舆论热议的“中国不幸福”。
这本今年3月出版的新书一出就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美国《时代》杂志在3月20日的报道中对此进行了定义:“这是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书,不满西方特别是美国在1996年对中国的影响。”
翻开这本被《时代》视为《中国可以说不》续集的《中国不幸福》目录,也有类似的看法:
用剑做生意:赢得崛起力量的途径
西方是时候正视中国的“不快”了
中国对西方:“有条件决裂”
……
这样一个极具杀伤力的标签主题,立刻引发了从互联网到国内外传统媒体的一轮争论。
对于70后来说,这样的文章应该不陌生。1996年,随着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的诞生,《说不》在中国开始流行,当时几乎每个青年学生都有一本。这是关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谈话记录。
当年被季羡林称为“平头”的张晓波等五位青年作家,也成为西方媒体眼中中国民族主义的“领袖”。在张晓波的印象中,他之所以写“中国可以说不”,是因为看了日本出版的《日本可以说不》译本后受到“刺激”的结果。“当年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是,中国人最讨厌的国家是美国,他们最向往的国家也是美国。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个写书的机会。”张晓波说。
另一个机会是“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兴起。1995年至1996年间,由于台湾海峡危机,美国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政策的大辩论。此外,随着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美国知识分子担心中国会威胁到台湾和香港的民主与和平,于是提出了“中国威胁论”。
这些都促使一些年轻学者改变了对美国的看法。“说不”的出现,表达了中国人心中多年积累的愤怒,中国爆发了民族主义浪潮。
“由“中国可以说不”引发的民族主义思潮也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其中一位作者宋强自称是一位来自民间的叛逆知识分子,他也是《中国不幸福》的作者。
从1998年到1999年,美国掀起了中国威胁论的新高潮。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
王晓冬也是《中国不幸福》的作者之一。他被视为互联网民族主义者和年轻激进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代言人,甚至被贴上中国民族主义教父的标签。
在王晓东看来,“中国不幸福”的核心点是,中国和西方的整体国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还是需要寻求西方的理解和接受,但是讨好、讨好、顺应西方已经不是一边倒了。西方国家也需要理解中国的观点和情绪,不能轻易教训、压制或遏制中国。
此外,《中国不幸福》还提出对内培养人权,对外争取民族权利,制裁西方,消灭内贼;中国的发展不能排斥绝大多数人;用剑做生意,不打金融战,是中国未来应该走的路。中国要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就要有重塑世界秩序、引领世界的雄心,明确“惩罚外交”的概念。成熟的大国心态不仅宽容,而且现实。
至于这两本书的不同之处,作为策划人的张晓波解释说:“这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比如中西关系是不是一直都在显现?”宋强这样总结:“说‘不’就是‘中国只想领导自己’,说‘不’就是‘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虽然“不愉快”的内容如此广泛,但宋强透露,出于出版安全的考虑,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还有更多内部删除...有些词被删除了。”
十三年前,《中国可以说不》震惊了西方世界。国务院新闻办的一位官员曾说:“20年来,从来没有一本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书,引起海外舆论如此强烈的关注,产生如此轰动的新闻效应。”十三年后,《中国不幸福》再次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
香港《亚洲周刊》在3月18日的一篇报道中表示,“中国不高兴”是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一个迹象。“南沙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俄罗斯军舰击沉中国货轮问题,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兽首。这些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与当年中国可以说不是“一种偏执的言论”相比,13年后西方媒体的关注度还是有些担心的,但要温和得多。3月20日,《时代》杂志对“中国不幸福”背后的中国民族主义势力表示担忧。“如果民族情绪没有得到适当遏制,它可能会促使北京采取好战的孤立主义路线。”
英国《经济学家》也注意到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新迹象。它在19日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的崛起使中国民族主义在国内兴起,左派卷土重来。在国际上,中国领导人仍然坚持邓小平保持低调的政策。但是,世界上有g2,就是中美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运。这也导致一些中国学者和批评家鼓吹中国利用这次危机来提升中国的战略影响力。”
“美国之音嘲笑我们是乌合之众。1997年,《时代》杂志甚至联合撰写了《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全面驳斥了“中国可以说不”宋强笑着说道。张晓波也承认当时有很多疑问。“华盛顿邮报问我:你为什么不写一本书,对中国政府说不?”
十三年后,当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张晓波问道:“我们还需要写这个吗?你已经有很多对中国政府说不的书了。”
《中国不幸福》出版以来,也重新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讨论。在网络上,对书中观点的反应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该书“直言内政外交,是造谣国策”;有人觉得太偏激,有人质疑这本书的“思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沈丁立在接受《国际先驱论坛报》采访时表示,这本书的观点只会让中国人更加无知。“书上说中国知识分子矮化中国,这是片面的。我相信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进步的,正确地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缺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石在接受《国际先驱论坛报》采访时认为,该书指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但许多言论和态度有些过火。“我觉得这些人也是一个特点,左派的特点——批评多,建设性意见少。”
关于“有条件地与西方决裂”的观点,宋强解释说,“当外国轮番羞辱我们时,我们往往害怕崩溃。我是说,那破呢?”
沈丁立不同意。“我们太落后了,爬得再高也来不及。为什么要和西方决裂?”石尹红说,中国过去对西方的态度太左,太孤立,太民族主义。“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克服了左倾思潮,坚持改革开放。我们自己的一些地方太对了,对西方主流有太多的信仰和幻想。我们需要反思。”(虫火谷)
2008年8月,关于俄格冲突,我(宋晓军)在凤凰卫视做了一个“我和你在一起”的节目。做节目之前,文都陶在那里化妆,问我们怎么说。我说的时候说老黄瓜涂绿漆,说太专业的军事技术没有意义。他很好奇,问是怎么回事。我说:从军事上看,俄罗斯是没有绿漆的老黄瓜,美国人是有绿漆的老黄瓜。其实本质上都是老黄瓜。
美国的问题不是那么好解决的,上台也没人能轻易解决,但奥巴马摇滚明星般的执政风格就更糟糕了。他不如希拉里、麦凯恩,甚至不如小布什。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的政治制度好,不用执政经验和智慧就能制衡一个总统,甚至制约一个傻子的总统。但这样一来,美国所谓的“改变”就成了一派胡言。
事实上,无论是次贷危机还是美国贸易逆差,说白了就是美国人消费太多,生产太少,从而形成缺口。如何填补这个空白?一个是抢,一个是骗。
这场金融危机反映了美国社会自上而下的全面衰退。现在,美国人民愤怒了,说这场危机是华尔街和布什政府的那些混蛋的错。但平心而论,美国人民呢?你工作那么少,根本没钱,为什么要住大房子?
在中法关系中,有必要界定“惩罚性外交”的概念。惩罚和报复是国际交往的常态。
说到萨科奇的表现,明显是生物性的,辗转反侧的样子很搞笑。
标题:[陇文化]《中国不高兴》震动西方 书中观点颇具"冲击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在海外我们都是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