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贾平凹的可悲 底层“经验”已过时
本篇文章1905字,读完约5分钟
近年来,关于底层的叙事升温,占据了文学报刊杂志的大量空间,成为新闻媒体的热点。在相当一部分批评家看来,底层叙事似乎是衡量作家道德的标尺。写底层的话,值得唱;对底层视而不见,似乎侮辱了作家的称号。于是,我们可爱的作家们开始奔向“底层叙事”。
根据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很多人已经很久不看文学作品了,最多只看畅销书。至于知名作家,读者圈子越来越小,很多文学杂志的发行量也不如一年一年。因此,许多批评家开始转向底层叙事。他们认为文学的衰落是因为没有写出底层,甚至有批评家将其提升到道德主义的高度。但是我一直在想,作家性格普遍抑郁,精神基本缺钙的情况下,还能写什么呢?我们研究“文革文学”,问题不是不写在底层。他们基本都写在最下面。现在,优秀的作品有多少?
其实,只有了解和熟悉“底层”,用自己过人的眼力去思考“底层”,才能把“底层”写好。这里需要的是作家的“视野”、“境界”、“思想”。鲁迅这一代人大多经历过痞子,很多作家写过痞子,但只有鲁迅、沈从文、老舍的作品成为经典。有一个作家“精神主体”的问题。没有一个强大而丰富的“题材”,你的“痞子”就丰富了,你就写不出优秀的作品。
贾平凹无疑有底层社会的经验,但那是80年代以前的“经验”。看《秦腔》已经感受到了他对痞子的陌生感,难怪文本对今天的农民来说如此尴尬。但可悲的是,他不承认。鲁迅先生在面对童年伙伴的飞跃时,用《故乡》中“我”的语气表达了深深的“隔膜”。他写道:“我好像打了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有一道很深的障碍。我也不会说话。”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我们很多作家一离开农村,不仅有了城里人的骄傲,也有了排位意识,早年那种可怜的乡土经历变坏了,写东西只是为了更“城里人”。像鲁迅一样,希望润土和他的下一代“过上我们从未有过的新生活”的作家很少。所以与其呼吁底层写作,不如唤醒底层作家的关怀。一个作家更需要的是底层的关怀,这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素质。
学者们说我们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我们的文化任务是解构,于是开始鄙视鲁迅,侮辱五四。学者是时髦,但我们民族真的不需要启蒙,真的不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真的不需要现代化?我们不仅需要地痞,更需要观察地痞的战略优势地位,而不是对歪曲、涂写或廉价的赞美嗤之以鼻。贾平凹的新书《开心》,真的让人无法开心。不知道为什么,近几年作家普遍对在城市捡垃圾的农民工感兴趣。最著名的是余华的哥哥,他捡垃圾,蹲在镀金马桶上,想象着乘宇宙飞船去空,成了亿万富翁。“快乐”也是农民在城市捡垃圾的结果,他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苍白,他们在城市里已经很久了。真正的农民工,农民工的真实生活,他们哪里知道?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们都属于“底层叙事”,但这样的“底层叙事”有什么价值呢?
当然贾平凹毕竟是农家子弟,小说里对农民的感情还是值得称道的。但以他们今天的地位、地位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心理,他至少缺乏对城市拾荒者阶层的同情和理解,更谈不上同甘共苦。所以我们从小说中看到的是背尸下乡、卖血卖肾、卖身嫖娼、治安腐败、以义救美、恨城等恶劣情节。,但最缺乏的是表现这个阶层特征的细节。我们看作家的后记,看到他为了写这个班,特意去垃圾村实地考察。一方面,我钦佩作家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我感到一种悲哀。就这样,我跑了好几次,敢于用几十万字写出这部小说。
鲁迅、沈从文、老舍、艾芜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宣示任何“底层叙事”,但他们都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在真正的“底层”中有悲欢离合,有困惑,有希望。从阿q、孔乙己、华老栓、崔璀、祥子等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苦难、灾难、无尽的泪水,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是真正的底层叙事,他们是真正了解中国的底层,他们是底层的一员。我们作家的文化水平远不如他们,但优势在空之前。他们把自己放大成一个“底层”甚至“民族”,但真正的“底层”和“民族”却被他们放逐了。
在文学创作中,更要注重“创造”。托尔斯泰是贵族,他的创作题材也写贵族生活,但你能说没有底吗?玛丝洛娃等人物不代表底层吗?《红楼梦》讲的是四大世家,里面却没有底?刘姥姥不用说了,底层大观园不是有那么多丫鬟吗?不用说,他们主要写的是贵族生活,但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博大的情感,这种情感尽管被风雨冲刷,却依然不失其辉煌灿烂。
底层写作并不因为“底层”而有天然的道德荣耀,也不因为没有“底层”而缺什么。关键是“写”,这是作家的精神和灵魂。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境界的写作,无论写什么,都还是一个片段,反映出作家凌乱、萎靡的个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家本身,他们的底层关怀和人文情怀,而不仅仅是“底层写作”的“底层”。(杨光祖)
标题:[陇文化]贾平凹的可悲 底层“经验”已过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剥洋葱"的勇气
下一篇:[陇文化]2007年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