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 黛玉错就错在不该动情
本篇文章1760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新电视剧的播出,关于《红楼梦》的争议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自曹雪芹《红楼梦》问世以来,200年间不仅出现了几十个版本,而且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书籍不计其数。
新版《红楼梦》与红学
邱华栋
解读和过度解读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看了很多红学著作,明显感觉《红楼梦》被过度解读了。
由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红楼梦》引起了许多赞扬和批评。首先,我不喜欢演员的戏服——很明显是戏曲演员的戏服,我得到了电视剧《红楼梦》的角色。其次,我特别讨厌里面的叙述——这可能是因为听了红学的“不要离原著太远”的想法,导致了电视剧本身的重大缺陷。不过也难怪李导演的,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旦拍成影视作品,都会比原著差很多,会让人感到不满。衡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标志就是它是反拍的——影视的表现力再强,也不可能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展现出来。比如安娜卡列宁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娜卡列宁和林黛玉,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一旦影视作品变成一个人,自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满意。
《红楼梦》我三十年看了大概五六遍。每次看完,对小说,对人生都有不同的看法。而且看《红学》这么热闹,也看了不少《红学》的作品。红学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视野,派别众多,山头林立,争论异常激烈。昨天还在看台湾人赵通的《倒立红楼》,他很有信心地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父亲写的,不是曹雪芹写的。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猜测也被他敷衍成了一本书。还有欧阳渐先生,他坚持脂砚斋是虚构的骗子,他的所有评论都是后人伪造的,他还写了厚如砖头的专著。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应该注意,但信不信由你,要看你自己的水平和鉴赏能力。还有的干脆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清朝的历史人物一个个联系起来,写的书厚如砖。但是,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红楼梦》的研究、解读,甚至过度解读和胡说八道,都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因为,至少,大家都爱这本书。
例如,我读了刘的《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真实故事》,也很有趣。读胡适的《重评红砚中的石头记》,《重评红砚中的红砚石注》,读周的作品,读这篇《红楼梦八十回后的真实故事》,从考证到“考证”,我感受到了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就我自己看《红楼梦》的经历来说,通行证本的120遍最后40遍我只看了一遍,其他时间,我看了80遍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因为接下来的40遍真的无味恶心。《红楼梦》背后几十回的探索,始于胡适考证甲戌本的时候。当时胡适发现了许多线索,证明他笔下人物的命运与后来印刷的通俗版不同。由此,拉开了八十回以后探索《红楼梦》真实故事的序幕。而且不说军师调查的结果是否真的符合曹雪芹的初衷。我觉得他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是年近70的刘,用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来把握曹雪芹《红楼梦》的悲剧氛围。所以他对人物最终命运的解读是有说服力的。你看,高鹗续作里很多地方生硬、颓废,没有气场。虽然悲剧结局靠谱,但人物命运不可理喻。另一方面,刘发挥了杰出小说家的想象力,根据各种手稿的评论线索,演绎了《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结局,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印刷本截然不同的《红楼梦》:它是一棵倒下的树,广袤的白土地是真正干净的,生命的伟大悲剧和结局使我们感受到了。这才是最有趣的。
回到“解读与过度解读”的问题。这是意大利当代哲学家和小说家安伯托·艾柯的一系列演讲和对话的主题。个人喜欢一种残缺的美。我喜欢金星没有手臂的样子。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找到她的怀抱,我一定崩溃。所以,《红楼梦》在我心中永远只有八十回。
《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吗
宗春琦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红楼梦》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
鲁迅先生曾说:“命运独看读书人的眼光:儒生见矣,道人见殷,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闲人见秘事……”
毛泽东曾称赞《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的教科书。他从政治家的眼中看到“大观园阶级斗争激烈”,认为《红楼梦》“最典型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觉得《红楼梦》里有阶级,但没有阶级斗争。装满马粪的焦大对他的主人太忠诚了。金钏儿投井自杀,因为他失去了继续被剥削和压迫的机会;文清是个苦命的人,说话尖酸刻薄,得罪人多,又长得像林黛玉,又深得宝玉的喜爱。焦大、金钏儿、文清和他们的主人之间没有“阶级对立”。
标题:[陇文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 黛玉错就错在不该动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母亲心中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