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甘肃简牍博物馆携手新华网让古老简牍文化“活”起来
本篇文章1663字,读完约4分钟
12月19日,据《兰州晚报》报道,12月18日,由甘肃竹简博物馆和新华网甘肃频道联合主办的中国故事《航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成果发布会在甘肃兰州举行。新华网将利用数字技术、创意、传播力、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让甘肃古代竹简文化在新时代再次焕发光彩。
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据了解,《宣泉汉简》由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保护中心共同编撰,《玉门关汉简》由甘肃省简牍博物馆与其他兄弟合作编撰。两本书均已出版,这也是甘肃竹简博物馆继《寿水金关竹简》、《地湾竹简》、《甘肃秦汉竹简笔记》等学术成果之后的最新重大成果。它将为一带一路的历史研究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纸被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前,古人把文字写在竹片、木屑等材料上,用丝麻编成书,称之为竹简。
甘肃是竹简大省。自1907年以来,已出土8万多枚竹简。其中汉简最多,共有7万多枚,占我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甘肃简牍不仅是中国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实物证据,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甘肃竹简博物馆共保存了4万多枚竹简和1万多件出土文物。
在这次出版的《航泉汉简(一)》中,序言记录了航泉遗址和航泉汉简的发现、发掘、整理和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大小、年代、质地等相关信息。附于后表,为汉代、西北、丝绸之路等课题的学术研究提供高水平的原始资料。据悉,所有杭全汉简牍都计划分八卷出版,每卷包含约2300个简牍,并同时呈现原始彩图和红外板,后面还有说明等信息。彩图显示的是原竹简的本色,红外图显示的是原竹简的净度,在真实性和数据上无与伦比。是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实时记录。
《玉门关汉简》载有近几年在玉门关遗址出土并在敦煌博物馆收藏的729枚汉晋简牍(包括2枚金简牍),其中包括1998年在玉门关遗址出土的381枚、1987年至1990年在宣泉家遗址收藏的57枚宣泉汉简和1990年以来在全峰其他遗址收藏的79枚零星汉简。其他212枚简牍以前曾出版过,但这次整理将向读者提供更清晰的图版和更准确的解释书末附有相关缩略语、尺寸规格对照表和1998年玉门关遗址发掘简报,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其整理出版对于研究敦煌县和玉门关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地位具有特殊意义。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甘肃,发表了关于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讲话,对甘肃简牍保护和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发掘和传承文化价值。为深入贯彻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甘肃简牍博物馆和新华网甘肃频道联合举办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发布研究成果,与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凝聚学术界、业界和媒体的智慧,共同推进甘肃简牍保护研究,发掘和传承文化价值。
双方的合作涉及八大内容
据悉,此次合作项目有甘肃竹简数字展厅的设计与建设、竹简研究成果、新华网数字化、媒体独家上线、文物数据数字化、信息研究平台整合、衍生产品市场开发、博物馆多渠道内容营销、核心知识产权库创建、文化内容推广和国际化项目开发,以及中国首个5g时代数字文物保护与传承联合实验室建设。其中,联合实验室将以建设世界级富媒体实验室为目标,充分利用5g等新技术,开展数字文物保护、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前沿课题研究,打造高品质数字文物保护内容产品。此外,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竹质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集成管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竹质文物数字化集成信息研究平台。
在当前数字经济如火如荼的情况下,整合新华网在数字技术、创意、制作和媒体内容创新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以及传播力、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结合甘肃简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资源,甘肃简牍博物馆与新华网将在收藏与保存、保护与修复、整理与研究、展示与利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并共同推广同样的兰州日报新闻全媒体培训生李文字/地图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甘肃简牍博物馆携手新华网让古老简牍文化“活”起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