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10万+背后的故事
本篇文章3108字,读完约8分钟
□耿宁
六年前,我从一个网络编辑变成了一个新媒体编辑。我从王守超手中接过了《甘肃日报》微信官方账号,和景岚一起开始负责这个微信官方账号的内容编辑和发布。甘肃日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是探索新媒体领域、开创整合发展新模式的新举措。如果说在微信官方账号做微信编辑和做在线编辑有什么直观上的区别,那一定是每篇文章发出去之后,末尾跳动的阅读数字。就好像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你的考官在给你的日常工作考核打分,他一点都不留情。相信大家都能想象到这种压力,这无疑让我抓狂。你疯到什么程度了?就是一篇文章发出去,我要一分钟点击刷新二三十次,才看到阅读量的变化。
当初我和景岚大部分时间都是被阅读量打败的,这也引起了我最初的怀疑:作为一个严肃正式的官方微信官方账号,真的会有自己的市场吗?同事经常问:你有10万+?什么时候有?对此,我只能尴尬地委婉地说:怎么说呢?这个还是要拭目以待。这种类似诅咒的灵魂折磨无法破解,一直困扰着我。后来,在、张、等人的参与下,我们正式成立了新媒体部(双微),编辑队伍日益壮大,规章制度日趋完善,出版程序也越来越规范。我们边做边学,逐渐达到了5万到6万的阅读量,却万万没想到一个10万+。小伙伴们经常自责:唉!或者差不多,早点发会不会更好?题目没有吸引力吗?要不要多加点食材?只能发几句鼓励安慰的话,一遍又一遍的翻看网络和日历,寻找下一个突破点。
人们通常在微信上看什么?我总结了一下,无非是娱乐八卦来炫富。一个男明星的家庭丑闻在这里可以占据半个月的头条,一部在那里流行的偶像剧可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炒作;这里的一家公司被收购了,一篇你的同行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开始走节奏;每次舆论一热,家家都开始从媒体出来蹭流量,然后第二天就各种反转和争论。我的平台是官方平台,没有节操就不能跟风做标题党,更不能随便拿节奏。
怎么办?我也赶时间!
2017年夏天事情有了转机。一天晚上八点,我在路边面馆吃拉面。习惯性打开当天发表的一篇微信文章看阅读量。阅读量已经达到3万+,还在快速上升。吃完面回家的时候已经超过6万+。第二天醒来,阅读量居然达到了10万+。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最终定在21万,还有几万赞。我该如何描述这个数字的影响?就像一个月薪5000的人中了500万的彩票。那种喜悦不言而喻。
这个关于宝兰高铁开通的消息,很有接地。长期跟踪关注,提前和朋友揣测读者心理,收集了大量的新闻资料,包括路线、车站、列车时刻表等。,从东到西,从远到近的刮取从兰州高铁可以直达的城市,从网站12306整理票价,一目了然的做一个生动有趣的插图,只需在开馆当天加几张现场图片,加几段文字就可以发布。但我事先万万没想到的是,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们在后台收到了1000多条网友的留言,很多都很热情,热切期待乘坐体验。我真的很想尽快回老家。看到这样的留言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激动?一些网民甚至来到后台告诉边肖,他感到非常兴奋,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他透露高铁建设者身份的消息会受到许多奇怪网民的称赞。我觉得这不仅是他的认可,也是对每日甘肃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边肖团队最大的肯定。
这种突破似乎是一剂强心针,也让我们迅速而坚定地定位自己。民生加服务成了甘肃人的日常追求。
目前道路被照亮,阅读量不再是难对付的对手。那10万+在不断被突破。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达到了每月10万+的高度,一些我们当初作为学习对象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也因为种种原因开始淡出舞台。
当年我们的编辑团队被贴上了“标题党”的标签,在与当地自媒体大号的较量中一次又一次的吸取教训,壮大实力。我们的编辑已经成长为把经典和珍宝传递给他人的老师。当你再次看到这段话,你可能对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是多么有进取心和创造力啊!而这样的微信官方账号能坚持稳定发展到现在,也可以说是清流了。
这两年转型发展和媒体整合步伐加快,不断有新同事加入我们的团队,壮大了我们的实力。当然,在相互磨合中也会发生很多新的故事。近年来,h5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其内涵和思想内容也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构思、设计、制造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技术含量尤为关键。
我还记得2016年10月,第一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面对如此重大的主题报道,同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开始我们缺乏技术和内容呈现,甚至人力都捉襟见肘。当老师的时候不宜汇报,但可以预期后期汇报的压力与日俱增。我该怎么办?我们能保持沉默吗?我们能不能低头认输?好在我们队的小系列有足够的韧性。随后的几天里,我和张以及被借调的姜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里,想尽一切办法选择主题、编辑文字、绘画和寻找配乐,每天都推出一期h5。回头看看当时的作品,虽然不尽完美,但总算跟上了国会的节奏。在领导和同事的热情中,我们的作品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当一场战斗胜利时,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已经被打败和害怕。相反,我们看到规划力不从心,技术有缺陷,差距很大。当然,我们也认为,全面加强还为时不晚。这份主题报告中暴露的缺陷和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团队中的缺点,需要在下一步进行纠正。这次汇报任务后,黄老师多次注意提问,亲自选拔人才。2016年底,我们团队终于迎来了另一位新人,于杰。后来的实践证明,经过快速磨合,于杰的到来仿佛是一个拼图,恰好让我们的团队完整而充实。繁忙的h5生产任务逐渐成为我们团队的优势。2017年,在新的时代、新的氛围、新的成就以及甘肃省委网络办组织的新甘肃all网络媒体大规模采访活动中,我队的h5作品全面开花,从特等奖到一、二、三等奖的所有奖项都是通过数据新闻、图文新闻等多种呈现方式获得的。在2018年初的甘肃省人大会议上,张和于杰作为合作伙伴,用动画等更丰富的h5风格虚拟场景,努力展示大会盛况,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我肯定这是当时两个会议的报道都没有报道过的,甚至有同事在朋友圈转发后用热词留言,这是供给方结构性改革的结果。其实我心里最清楚,没有这两个女人平时的努力和刻苦研究,就算是我最好的想法和计划也不可能出来。2018年10月,为了推动甘肃新媒体集团的成立和甘肃新客户的推出,我们团队先后策划和推出了几个h5作品。10月28日,甘肃新媒体集团成立,同时推出甘肃新客户。作为为新甘肃客户挑选的编辑,我介绍并展示了省委宣传部部长陈清的一部h5作品。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陈清部长说他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的工作。时至今日,这一幕依然历历在目。
认真想想。事实上,我们团队的每一项h5工作,无论是一开始的幼稚,还是后来的逐步完善和细化,都是团队成员努力完成的。在努力的过程中,我很高兴获得了新的技能。与此同时,每一项h5工作都得到网站领导和朋友的大力转发,反过来吸引和影响了更多的人,从而推动这个曾经薄弱的环节成为我们团队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块招牌。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不像是一篇短文,而是多年来第一次用文字与网站朋友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在网站上与团队成员或同事有过争吵或不愉快,但最终我们相互理解和原谅;工作中犯过很多错误,但最终得到了网站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支持。每一次交谈都代表着最友好的关心,每一次转发都代表着最有力的支持。这不是一个团队的成就,也不是一个账号的胜利,而是网站给我们每个人的机会,网站的大朋友圈给了我们满满的关心和爱护。这篇文章虽然简单,但都是我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从头看了一遍,也能给我带来很多新的启发:岗位在变,工作环境在变。我希望我们带来的努力精神不会改变,并将继续在新边肖得到反映和发扬。
作者:新媒体部主任(双威)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10万+背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相约,一株木棉的春天
下一篇:[陇文化]岁月走过 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