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定格磨面
本篇文章1408字,读完约4分钟
如今,一家一户的磨,就像老照片一样,成了遥远的记忆,定格在那个历史时期。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没经历过打磨场面,更不知道什么是石磨、碎石机、钢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没有必要追求面粉的前世。有的孩子认为这种每天不离桌的食物来自超市和商店,和买一瓶矿泉水没什么区别。
回顾过去,我的少年时代并不那么安逸。我亲身经历了推石磨的辛苦,也见证了用粉碎机和钢厂研磨表面的速度和效率。后来享受到了不自己磨面直接买成品面粉面条馒头的便利。从用石磨手工研磨到用机器自动研磨,再到到处买面粉和成品,不仅解放了劳动力,减轻了身体的疲劳,而且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可以说,磨年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
1968年,我和母亲、姐姐、弟弟下乡定居在城关公社南嘴大队上庄生产队,父亲除外留在县城工作。母亲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但不能兼顾田间的家务,磨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我们姐弟身上了。那时候我们都是小小年纪,要把磨条推得团团转,不然就没面吃了。
磨真的是一件苦差事。需要把研磨台转来转去。越推,磨盘越重,头越重。一磨一推下来,脚酸胳膊困,气不足久了也歇不过。当时的石磨是大规模生产工具,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另外,放石磨最差的地方就是搭个草席什么的,挡风遮雨。不然风来雨来,不是打湿就是刮走面粉。如果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话,需要建一个专门的磨坊,整洁干净。房子中间的圆形研磨台是用土坯做的,大概一米高,像一个倒置的圆桌,上大下小。在研磨台的中间,有两个直径相同的石材研磨机,对应于上下接头。下一个是固定的,有一个轴和上接头。上面那个一般是侧面钻个小孔穿绳磨杠。通常是把磨条拆下来,磨的时候设定旋转。研磨台上覆盖了一层红泥,非常坚硬光滑。
上磨中间凿有两个垂直的小圆孔,是进料口。碾磨时,谷物像肖剑山一样堆积在磨盘上。磨盘转动时,小圆孔中的颗粒会逐渐落下,磨盘上的表面会对称地建成一个小圆,一层一层加厚。如果我们把落下的谷物收集到一个塔尖,我们就能再次自己喂它了。
家里没有自己的石磨,只能在亲戚家蹭。有一次,我妈让我们几个兄弟拎着不到半袋的粮食去舅舅家磨。我把谷粒倒在磨盘上后,双手握住磨棒,用力向前推。但由于力量不足,磨盘只有节奏地动了几下。后来我干脆踮起脚尖一推,磨盘开始转动。而旁边的弟弟手里磨着杠,基本上是用手走路,没给我多少帮助。面对着傻乎乎冰冷的石磨,我常常幻想,如果能有一个神奇的大口袋,把粮食放在里面,自动磨成面粉,那该多好啊!
从1973年开始,生产队里就有一种叫粉碎机的铁佬,是柴油机驱动的。只要把粮食倒入上面的敞口料斗,面粉从出料口吐出来用不了多久,真的很容易拿到。但是粉碎机有一个缺点,就是让谷物麸皮和面粉融为一体。后来邻队有钢厂的时候,我们用架子车拉粮磨面。钢厂的研磨面和粉碎机的研磨面不一样,但是需要研磨几次,前两次一起包装,第三次和第四次一起包装,剩下的麸皮分开包装,这样面粉就形成了分级体系,前两次当然更受人们青睐。
自从1978年我们家回城,我就没推过石磨,也没拉过架车去机房用破碎机和钢厂磨过。我们都吃现成的面粉。这些年来,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超市和面条里有大袋面粉和小袋面粉;一到街上就有蛋糕,有馒头,有好面团,还有各种新鲜的面,很方便。没想到拿着磨条把石磨转来转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定格磨面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