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视界:面壁十年图破壁
本篇文章2286字,读完约6分钟
麻子香
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它已经演变成中国的象征。龙的形象也出现在敦煌壁画428窟(北周)、“独角仙人”、85窟(晚唐)、“好朋友太子下海寻宝珠”。那么,我们当代人是否也可以穿越空时代,在古代壁画上画dzi,让他们移动、跳舞、打铃、玩耍,让他们充满活力呢?新时期以来,甘肃歌舞剧院经历的艰难历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坚持基础,看舞蹈
在敦煌壁画中,有许多由群像、佛本生故事画和佛传故事画组成的叙事画。本生故事是佛教经典,将印度民间流传的各种克己利他的善举,演绎成佛陀前世的故事,如“尸切肉,与王换鸽”,“撒王子悲叹舍命喂虎的画面”,“九色鹿王涉水救溺水者”等。通过绘画的手段,将佛经中描述的天堂场景的故事转化为一种视觉艺术形象,这种形象被称为变相佛经,简称经变。除了立佛、坐佛、拜众家之外,古典绘画的前景是,比如一日女舞琵琶,或者两日女舞对手戏,两边有两排艺妓相伴,云朵氤氲,花雨缤纷,清雅干净,就像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所能想象的最理想最美好的状态。壁画中也有很多世俗人物,也就是配角肖像。供养者中有许多达官显贵,他们让画家在佛像旁边或洞穴的两侧墙上画出自己和家人的肖像,并题写他们的官衔、头衔和姓名。比如《张一超游记》里也在洞壁上画了唐朝强大的旅游队伍。这些作品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也是考察唐代社会历史状况的见证。
近年来,国内外形成的敦煌研究和丝绸之路文化学非常流行,千佛洞壁画是这些学科的基石,无疑对甘肃乐舞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丝路花雨”开启了中国民族舞剧新的里程碑,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甘肃名片。所有的编辑和演职人员都是敦煌文化的记录者、承载者和传播者。丝路花雨的主题是正面的,赞美友情,开放,诅咒邪恶,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主题新颖多彩,在巨大的画卷中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特殊魅力,引发了敦煌舞派的兴起,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园地。在创作这部舞剧的过程中,编辑们经历了很多艰辛的工作。在剧中,各种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以及富有表现力的造型、组合和舞蹈技巧,让人耳目一新。甘肃歌舞剧院院长卢金龙说,坚持敦煌这个文化基础,说白了就是。以智慧而活,其前提是爱和坚持不懈。智慧观是熟读、精读、智慧观的关注点。它立刻飘出来,看着一幅画,选择一个关注点,然后看着它,另一个关注点就出来了。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晓林也有同感。他们共同的经历可以称得上是他们创作中最辉煌的文字和最珍贵的文字。
省市歌舞厅几十年的创作经验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继承与创新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传统,比学习前人更重要,叫继承,传统继承转化为更新进化,叫创新。他们不把敦煌壁画当成化石,而是窥探出令人着迷的丰富内涵和特征,其中蕴含着生物。要保持这种生存状态,就要创新。试想一下,如果没有30多年前发展敦煌文化的创作人员,丝绸之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的影响是不会发生的。
破壁是非凡的
历史将敦煌壁画固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东西方文明在世界上交流与融合的永恒象征。舞剧《丝路花雨》作为甘肃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资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甘肃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敦煌音乐的深度挖掘,破译了莫高窟留下的古代敦煌音乐谱,复活了壁画上的古代乐器,从历史、艺术、宗教、民俗、美学、音乐学等方面准确地把握了它们。三十多年来,他们一直执着地梦想着敦煌音乐。
今年3月4日出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乐与绘画》,是一首探索敦煌音乐、丝绸之路、民族音乐基础的甘肃原创音乐。其旋律十分丰富多彩,充分利用了敦煌壁画中丰富多彩的笔墨,充分再现了壁画中宫廷乐舞的辉煌。第一乐章“西凉乐舞”出自莫高窟第220窟,第二乐章“月牙泉”出自敦煌名胜古迹,第三乐章“将军之行”出自莫高窟第156窟,河西节“张一超之行图”,第四乐章“市场”出自玉林石窟第25窟,第五乐章“飞天”出自莫高窟第161窟。序曲《莫高风铃》和最后一乐章《敦煌赋》是对宝库及其九座建筑所在地风铃的诗意捕捉。所有的乐器,所有尘封已久的古乐乐谱,所有壁画上演奏的伎乐,都在我们艺术家的挖掘下穿墙而出。
笔者有幸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敦煌音乐与绘画的盛大演出。谢幕后,100名民族乐手带着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三次回到舞台,表演了音乐中的经典段落,震撼人心。敦煌音画邀请了四位著名的中国音乐家赵继平、敬建树、张健和韩兰奎来承担创作任务。他们长期对敦煌壁画和敦煌音乐情有独钟,此前创作了许多反映敦煌的流行音乐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可以说敦煌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根植于心。这一次,这四位音乐人在被聘请承担创作任务后,在敦煌生活了一个多月。他们以独特的听觉艺术想象画面,将敦煌艺术尽收眼底,与甘肃歌舞剧院的艺术家合作完美。敦煌乐画中有各种民间音乐。二胡,高虎和平湖是主要的协奏曲。低音部分吸收了低音、大提琴等西方乐器。很多早已失传的古代乐器被发掘修复,由法号等宗教乐器衬托。主题不仅高度概括,而且内涵丰富,气势磅礴。简单的音乐语言不乏新意。这个大题目在创作和表演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应该值得复制。至少,它给传统的创作理念、方式和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民族乐队作品创作的整体思考和启示,促使我们甘肃的艺术家追寻其更深层次的审美品质,推动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和演奏走向世界。
如果说敦煌壁画滋养和磁诱了敦煌舞派和敦煌乐派,那么我们可以期待,我省的艺术家只要立足本土,就能把敦煌艺术举如玉璧,卓有成效,也能创造出敦煌画派、敦煌书派、敦煌文学派的迷人春色。
标题:[陇文化]文化视界:面壁十年图破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童谣润心田
下一篇:[陇文化]流泪的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