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文摘】东家与保姆
本篇文章1430字,读完约4分钟
程乃山
说起来,保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走出家门自食其力的职业女性。保姆不同于女仆,因为女仆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可以自由买卖,也可以送给别人。
保姆以前叫女佣,上海叫阿姨。从字面上来说,叫阿姨比叫女佣亲切多了,恭敬多了,和母亲的姐姐相称。解放后,舅妈也不放过她的名字,叫她劳动大姐,但因为太别扭就改名舅妈,轻松又朗朗上口。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但是上海人还是习惯叫阿姨,甚至外国人入乡随俗都叫阿姨,也比较亲切。
今天,当我们热情地讨论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时,我们不能忽视这个极其重要的群体保姆。保姆和雇主似乎是尖锐的矛盾,但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相处。似乎当时的矛盾远没有今天那么尖锐。当然,客观原因很多。
从前找保姆,为了知道真相,当然是因为生活习惯,口味,甚至方言,大部分都是回到原来的地方找。我的家乡和村庄总是带一些亲戚。所以主人不能对保姆太苛刻,不然坏名声传到我老家,里里外外都没人。
保姆也很自律,根本不敢偷。她要是扩散到农村,就毁了,就丢人了,自然就互相制约了。老派的人有老派的规矩。他们跳过主人,私下去找保姆挖人。俗话说,做好了,一般能做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很多还是女儿上妈妈的课,媳妇上妈妈的课。几代人为同一个主人服务。保姆和主人的关系就像家庭一样。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约定,其实都是为了平衡和缓解就业矛盾:比如炎热的夏天,业主不能辞退保姆,因为夏天是淡季,保姆不容易找到新的业主;大年初一,东家保姆不能辞职,因为节前节后家务很多,需要帮忙。现在过年的时候保姆都回老家了,城市里保姆短缺。老上海,你想让保姆过年回家,她还是不愿意。因为过年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吃饭打麻将,客人还要给保姆茶包(红包),收入巨大。
每到中秋和元旦,只要主人有点经济来源,就会送保姆一些黄金首饰作为年终奖和年终奖。那时候黄金没有现在这么贵。另外,熟悉董佳夫人的金匠店一般都是有分的,没有手艺做一个简单的金饰成本很小。还有两季的新床上用品和新衣服都是几年前家里的裁缝订的。因为保姆的衣服体面,也是主人的面子。如果这个时候回老家探亲,个人损失会很大。
其实保姆是城乡文化交流的最佳桥梁。他们向城里人学习,把孩子送到上海读外国书。大部分留在雇主那里,很多都是雇主出资。他们的许多丈夫从农村来到城市找工作,也是由雇主介绍的。渐渐地,他们从农村人堕落到城市人。为了感恩,我对老雇主的忠诚是不变的。旧中国,社会不稳定。一旦家庭发生变化,经常听到请保姆照顾孤儿。保姆责无旁贷,叫了个佣人。
作者通过档案局找到了1945年作者家的户口本,老保姆李的名字也让人印象深刻。她是一个17岁的企业家,儿子毕业于交通大学,抗战时期在重庆做飞机维修技师,解放后在一家中型工厂当厂长,但她还是留在我家当保姆。1949年,我们一家南下香港,蔡镇奶奶留下的儿孙也跟我们一起去了,然后跟我们一起回上海,体验大跃进、三年天灾、文革
红卫兵要求她揭露雇主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她拒绝了。因为集体惩罚,她辛辛苦苦积攒的几根金条和一罐银元也被抄走了。结婚的时候,一床蚕丝被一定是家里最尊贵的老人按照老家的习俗缝制的。我妈妈象征性地邀请蔡镇奶奶给我缝一根针,这表明她在我们家有多重要。蔡镇在她的家乡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新房子,但她一直住在我祖父母在上海的地方,帮助他们照看房子,并支付她的工资,直到一百年后她去世。
保姆和主人一起住在一个屋檐下,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也是一种福气。
(摘自《向东看》周刊,2011年10月24日)
标题:[陇文化]【文化·文摘】东家与保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化·文摘】庸官绰号
下一篇:[陇文化]【文化·文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