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我与自考的缘分
本篇文章1673字,读完约4分钟
1988年,我从成县师范学校毕业,本该是小学老师,却被分配到武都二中当中学老师。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但在陇南,人才依然短缺,我用上一级人才的情况并不少见。当时我上的是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虽然我尽了我的职责,但由于我学习的局限性,我总是不能做好我的工作。所以,大概是1989年,我报了自考。这是工作和生活急需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我还年轻,多年的文学梦还没有破灭。我想通过自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梦想圆大学。自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开放,严格,但宽大。
刚报名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点文采,所以比较自信轻浮。一次报了四门课,没有好好复习。每次考试后最多只能通过一次考试。考过三次才考过三次,有点失落。当时汉语言文学学院好像有14科。照这样下去,不知道牛年能不能完。真的是很遥远的清平湾。因为自考,以及其他原因,申请调到武都五库乡带帽子的初中。这个地方比较偏僻,离家又远,我得徒步翻过三座山,有利于安心学习。到了第五图书馆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学考试中,正确地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我家在农村,工资太低,养家糊口。农忙季节,我要回家帮老婆下地干活。每年十月,考试往往是在秋收旺季。白天抽时间去田里收玉米,晚上煤油灯下看书,然后进城考试。那时候很单调,很清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充实,很充实。这时,我已经有了经验。我一次只报了2门课。我认真记了笔记,肯定能过。在大专阶段,对我来说最难的考试是中国革命史。我考了三次,61分,其他专业课成绩都在75分以上。
在五库自考有优势。当时校长李晓东比较开明,支持参加自考的老师。他同意把自考当出差,报销车费和住宿费,这在当时的武都县是绝无仅有的。1990年下半年到吴,1994年底拿到毕业证。学校给我报销了几千块钱,给了我很大的经济支持。有大专文凭,考官是兰州大学。我骄傲了很久,自我感觉良好。我对教初中生也很踏实自信。也奇怪,今年我参加了初中生毕业考试,20多名预选中专的学生中有6名。后来有一个人去了成县师范学校,有五个人一中毕业,考上了天水师范学院。今年,我被评为该地区优秀教师。今年我的小说也发表在了《飞翔》上。
但是在第五图书馆自考极其不方便。每次都是我和同事,被我赶着去自考,凌晨两点从五库佛殿坝出发,晚上走白云山。这是武都和文县交界处的最高峰,海拔2000多米。在白云山上摸黑爬了一夜,一路听着猫头鹰有时还有狼的嗥叫,早上八点就到了文县临江乡,然后坐车去了武都城。我们当年吃的苦,还有不甘心的精神,还是很难得的。记得1994年4月翻白云山的时候,雨下得很大,山路泥泞,根本下不去。我们找了一个村民,挖前面的路,边挖边走,一步一步往下走。偏偏挖路的农民,姓龚,跟“走开”一个意思。大家都很紧张害怕,一句话都没说。当他小心翼翼地走到山脚告别时,农夫说他姓龚万祥。听完,我们笑了。名字不错。再滑一次滚一次就没事了,于是大家又继续笑。一路上,赵玉虎摔了三次,我摔了两次,李成德滑了一次。同在一条路上出差的中国农业银行的张同志开玩笑说,摔,摔,摔几次就能过几道门。后来结果出来了,真的发生了。赵通过了3门,我通过了2门,第一次参加的李老师通过了1门。这段时间的经历我们记忆犹新。等以后说起的时候,不禁有点心动。
凭着我的大学文凭,加上我原有的文学基础和文学朋友的推荐,我转行到县文联工作,进入了城市。入城后就不考试了,晚上去白云山。我继续报汉语言文学自考,与自考的缘分继续。
然后,我调整了两次工作单位。无论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工作,我都觉得自己很舒服,绰绰有余,这是因为我的自学。是自学考试提高了我的素质,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但是,从专科到本科,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工资待遇。拿到大专证的时候一分钱工资都没有,只是本科毕业后,工资部门的同事拿了一个会计,我拿了一块钱的加薪。
但我也要感谢自学考试制度的实施,它不仅让我实现了大学梦,拿到了大学文凭,也让我对人生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当我不断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时候,我会有更多足够的力量和支持,也许会让我的脚步更加扎实稳健。
标题:[陇文化]我与自考的缘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钗头凤·己丑春咏
下一篇:[陇文化]春季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