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许嘉璐:我对《国学》是有信心的
本篇文章2685字,读完约7分钟
中文版《光明日报》今年五岁。五岁是孩子,但语言能力接近成年人。《郭雪版》似乎就像一个人:虽然年轻,但他非常善于表达:他讲述了郭雪过去五年的现状,包括其复苏的趋势、走向、困惑和喜悦。郭雪版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编辑了《郭雪的本质》和《郭雪访谈录》,在我看来,这两本书就像是为庆祝他的“大寿”而准备的鸡蛋或蛋糕。
近年来,“郭雪”在争议中逐渐复兴。这是必然的。“郭雪”的复兴是民族的需要,也是那些追求“非物质”和“非物质”享受的人的需要。因为无形的精神和信仰就像空的气体和水,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它片刻,永不离开;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一直是代代相传,难以阻挡,与时俱进。因此,任先生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这种文化的传承是不可否认的。没有传统,就没有今天。大家都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新文化。”(《精华汇编》,第2页)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自然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经验;甚至可以说,如果以“郭雪”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那就意味着建造摩天大楼没有坚实的基础。目前中国“郭雪”略热的原因,不是一个人或某些人“抬”,而是“春暖花开时”。
过去的五年是未来的基础和起点。《郭雪》特刊创办,《光明日报》贡献巨大;展望未来,困难不会少。郭雪的下一个困难是郭雪的困难。我相信所有关心它的人都会一起努力克服困难。
在我看来,未来的困难不仅在于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还在于普及要从上到下循序渐进,而且会旷日持久。而且,汉学需要在上述当代语境下回答一系列世界性问题。未来五年至少以下几点恐怕首当其冲:
1.汉学的发展、推广和复兴需要深入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学者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最需要的是社会的“意识”。只有把中华优秀文化内化在全国人民心中,国学的力量才能为全民所彰显、所珍惜、所捍卫,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学者需要关注社会,关注大众,关注人心(这也是古代“学者”必备的品格)。只有学者的自我意识才有社会的自我意识;只有社会自觉了,才能有广阔的学者世界。汉学的纯学术是可怕的,违背了汉学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国学的一些内容需要逐步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这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们能再花十年吗?
2.香港中文大学的刘晓干教授说:“自从中国接触西方以来,很多地方都被西化了。我们的大学制度西化了,我们的学科分类西化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数学、物理、化学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者说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意义上,我们其实没有办法避免用西方的思维方法或西方的思维观念去观察和思考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中的问题。”(《采访》,第156页)于是有学者分析了哲学问题:“中西哲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哲学。不能因为没有西方以知识为中心的哲学而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国内没有任何哲学,不能用西方背景下的哲学思想来硬化中国固有的哲学。哲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凸显不同的哲学形式,哲学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在现有语境下深入挖掘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而不是跟着西方哲学随便学。否则,我们将无法展示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深刻智慧。”(《精华汇编》,第393-394页)
这两位先生的话触及了当前中国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任何民族文化总是从与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中获得动力和营养。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有自己文化的主体性。当几乎完全被动并被强势文化淹没,因而有些盲目时,如果思维没有渗入自己文化的核心(宇宙观、方法论等)。)而观察人类历史的进程,必然要穿着高跟鞋跳秧歌,根据咏叹调旋律唱《大龙袍》。然而,如果我们想“避免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或西方的思维观念去观察和思考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我们就应该真正深入中国传统文化——郭雪来陶冶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把传统文化——郭雪仅仅作为求职和生存的手段。恐怕要好几年才能走到这一步。
3.在地球越来越小的时候,如果中国的国学只是“热”在中国,即使已经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恐怕也不能说是复兴了;在我看来,只有汉学真正成为世界领先的学术圈之一,才算是“热”,才算是复兴。汉学必须走出去,因为我们相信“中国独特的哲学智慧”可以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元素,为世界的和谐做出贡献。因此,在研究和普及国学的过程中,几个与世界未来发展相关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经济发展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为了保证人类生活的幸福,经济发展需要什么速度?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民族化是什么关系?与此相关,人类物质享受和精神富足的“比例”是多少?
自然科学发展的速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速度如何相称?制度(包括法律)如何与道德力量相协调?
价值观混乱、环境恶化、恃强凌弱、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荡、国际冲突不断等问题在世界各地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国学的成果如何转化为推动世界和平的力量,人类如何才能幸福?
国学研究一直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所以很少涉及这样的问题。一旦遇到世界其他文化,就不能局限于自我介绍和泛泛而谈,必须对当代世界的各种危机给出自己的答案。
4.中国学走向世界,也存在改变话语习惯的问题。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表达方式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有时差异相当大。到现在为止,中国人看外国人的作品(原文和译文)远远多于外国人看中国作品,欧美人对中国文化并不特别在意或理解。所以,也许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看外国叙事,而对方不习惯我们的文字。虽然这是一个思想表达的问题,并不完全涉及文化内涵,但这是近年来中外交流中一直遇到的难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经常有人说中国学术界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太小。除了政治历史原因,话语习惯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需要注意的是,人类愿意接受“爱听”形式的表达是很常见的。
5.如果一个工人想做好工作,他必须首先磨利他的工具。前面提到的“小学”,是所有国学领域的必读。如果说国学的某些内涵的生命要求相关内容进入学校体系,那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就应该把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和出土文物文献的利用作为必修课。这样,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国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就可以将研究的“工具”掌握到更高的水平,从而大大提高经典诠释的准确性和挖掘的深度。
郭雪五岁了。它生日的时候应该只说恭喜,但是我前面说了很多磕磕碰碰甚至泥巴。这并不是担心它的命运多舛,而是期待它与众多作者、学者、支持者一起,开拓视野,进一步思考,在未来,至少在未来五年内,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对郭雪和郭雪有信心。
*家乡有句话,过生日“大人有饭吃,小孩有蛋吃”。
本文摘自作者为《国学要义》和《国学访谈录》(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所作的序言,标题由编者添加。
标题:[陇文化]许嘉璐:我对《国学》是有信心的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