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原来学界浮泛风气,非自今日
本篇文章1400字,读完约4分钟
1926年版《古代史》的封面,当时的书大多封面简单,内容厚重。
张关生
从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买来的《古代史》第一卷,是1926年朴学会的第一版(朴学会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创办的出版机构,1923年1月在上海创办——编者按)。版权页上有顾颉刚的汉字小篆印章,印在宣纸上,粘贴在页面上。
《辨古史》名气很大,听了很久,但没看过,没读过,假设是顾颉刚的作品。直到我买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是一本散文集。除顾先生外,还有胡适、钱、丁文江、魏、、王国维等,他们都是学术界的泰斗。这些人聚集在一个话题下发表意见,应该比一个人的论证更有意思,场景和内容更让人印象深刻。
例如,胡适关于古史研究的主张,在书中所附的一封信中就有明确的表述。“先把古史缩短到23000年,从《三百首》开始。未来金石学和考古学发展到科学轨道上,我们会利用地下发掘的史料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代史。至于东周以下的史料,也必须严密判断,‘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显然,这是胡适“疑古不疑古”学术观在古史研究中的表现。他受过西学训练后,自然重视实证研究,对神话的传说,如三皇五帝,也只是存疑。
丁文江甚至用自己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解释说大禹治水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他说,比如1923年,他和长江航道委员会的专家一起到四川省万县考察,得出结论说,即使有现代技术,也不可能把长江改道。石器时代的大禹怎么会有这个能力?他还举黄河龙门柱为例,说:“该柱又叫三门,因为两块火成岩侵入煤系岩石;煤系软,火成岩硬,所以侵蚀速率不同。煤系被水冲走,被风侵蚀,火成岩只受1/10的影响,就成了所谓的三门。跟你有什么牵扯?”
顾颉刚从小读经长大,不像胡、丁那样受过系统的新科学训练。都是疑古。胡适、丁文江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而古根海姆是理性的、逻辑的推论。他认为“古代无知”。他显然意识到科学进步对于古代怀疑论者的建立的重要性,并在《古史辨》第一卷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哲学,只有从科学开始,每个人都选择一小部分学习和努力...目前,我们不应该宣传神秘的哲学,这阻碍了纯科学的发展。”为此,他甚至想有五六年的时间打好包括科学在内的知识基础,然后做研究,做评论。只是他以疑古章出名,而且已经进文达了,没办法。
为此,顾老师抱怨了很多,很重。他说:“现在中国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就业机会这么少。这些人在社会上总是打人...他们必须处理一切。因为被别人邀请过很多次,所以发表了一些文字,我的名字也为世人所知……我试着写出和我有关系的群体(不管是实际的还是名义上的),有二十多个;分为十大类,有历史、古物、文学、图书馆、教育、哲学、政治、社会、商业、编辑。这真的让我害怕...在社会上炫耀很好玩,可我哪里会爱这种秀?”
读至此,一叹。学术界的流行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对于处处回避自己外貌的人来说,依然如此。可想而知喜欢炫耀的人能有多少机会。好在顾先生头脑清醒。虽然他不舒服,但他总是向往沉默,然后“辨”古史,让我们有机会继续读《古史辨》第二、三、四卷...
(本文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的《纸环》)
顾颉刚的古史辨派,又称疑古史派,以顾颉刚、钱为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和经学学术流派。《辨古史》是辨古史派的研究成果集锦。从1926年到1941年,共出版七卷,其中文章350篇,325万字。
标题:[陇文化]评:原来学界浮泛风气,非自今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