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空谷幽兰》隐士文化的历史踪迹
本篇文章762字,读完约2分钟
比尔·波特1972年去了台湾,在一座佛寺住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黎明前起床,晚上听钟声,一日三餐吃素,一间房,一张床,一个蚊帐,没钱。如果腿疼太厉害,我就看书。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作品:寒山、结德、风干、石屋、菩提达摩。但最后,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中国的隐士,看看这种与宗教相关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到了他的朋友,摄影师斯蒂芬,他们一起踏上了去钟南山的路。后来,他写了一本书:《空·顾友兰》。
这本书采访了一些道教和佛教的代表人物。最大的已经九十多岁了。他们大多常年生活在山里,过着最简单的生活:自己种土豆和蔬菜,吃松针和松树花粉。谨守戒律。戒律是你对自己的要求。纪律使实践成为可能。不求自己,修行无所得。我想随着这个美国男人足迹和个人交往的加深,他会发现,他要找的隐士,并不是他理想思想中的人:靠月光生活,云中芋头和大麻,松下来,外面的世界。所有需要的只是一些泥土,一些茅草,一个瓜田,几棵茶树,一簇菊花,以及天气不好时小睡片刻。相反,他们要么忍受着深深的孤独和贫穷,栖息在无人到达的僻静之地,要么忍受着游客的喧嚣,琐碎的杂事,无所事事,要么生病静静等待死亡的来临。他们的生活并非没有缺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灵魂里有一股纯净而坚定的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做法。
道家和佛家都在寻找同样的东西。这就是他们不追求名利的原因。“我们寻求的是道,也就是我们出生在斯里兰卡,回到了斯里兰卡。我们的目标是融入这个自然过程。”一位道士在接受采访时说。
对于城里人来说,每天都暴露在滚滚红尘和无数欲望中。如果他们能保持自持修行的韧劲,遵循道德良知,清净善良,化为心中一朵简单芬芳的兰花,即使没有置身幽谷,也能留出一片清净的天地。
这也应该是这本书最通俗的意思。
标题:[陇文化]《空谷幽兰》隐士文化的历史踪迹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