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冯骥才:手抄竹纸
本篇文章2164字,读完约5分钟
隆回县委书记钟一帆,坐车渐渐进入一片山林。香木极其茂盛,车外的树色闪绿;竹子的清香味充满了我的肺。再看,四面窗户都是图片。我问钟姬叔:“你带我去哪里?”他笑了笑,没有回答。从他脸上的自信和骄傲,我可以看出,他一定会让我大吃一惊——就像昨天,当他领着我走进一条名叫鹤祥桥的古街时,不仅很多旧作坊“活”了,而且卖的布鞋、油灯、首饰、纸笔都是一样的,说明镇上的人还在用这些东西。我把那条罕见的老街叫做“只是逛逛”。局长怎能视“穷”街为宝呢?如果我们不要求有“博士”头衔的官员下令在大城市连夜铲平推土机?
有没有另一个刚参观不久的地方?
汽车停在一个小山口。前方不远处,一个新奇的场景吸引了我。在山脚下的一片平地上,几个村民正在剥竹子,刚砍下来的细长亮绿的“幼竹”被放在一个绑着三根竹竿的三脚架上。村民手里拿着月牙形弯刀,剥竹子的动作老练而悠闲。竹竿上刮下来的竹衣显示出雪白的“身体”。不等我问,钟就领着我去看屋外的方水池,里面摆着一排排雪白的竹竿。我恍然大悟,问钟:“是造纸吗?”
钟书记扬起眉毛:“你怎么知道?”
我说“别忘了你的《中国木刻年画集成沙滩卷》是我最后的复习。那本书里有专门一节讲的是滩头年画用自制的土纸,里面说你还保留着从切竹、沤制、造纸、烤纸的所有工艺和技巧,我就想看看你的手工造纸。现在原来的手工纸已经很少见了。”
这些话让钟更为骄傲。他带我到山上,我走不了多远就进了石头建的作坊。这个车间就是造纸室。在十多平米的空房间里,一边是踩踏材料,一边是纸槽和木压机。原始工具非常粗糙和简单。所谓踩料,无非是把用石灰沤过的碎竹倒进泥里,在泥里放一个竹笆。村民们光着脚压在材料上,在竹笆上使劲搓,把材料踩成泥。但是光着脚又像竹片一样快磨,不容易把脚割破?
流程的底部是造纸。造纸似乎很容易——把泥料放入石水槽中,搅拌均匀。然后把一个用细竹条做成的盘子在缸里复制再摆一遍,然后把它举起来翻过来,然后就是一张薄如蝉翼的纸坯。湿纸坯堆叠起来一千张,这样木材被挤压和干燥,然后被送到烘房,揭开并干燥。于是,可以书写和绘画的金竹纸诞生了。我问:“纸坯是不是很薄,不容易粘在一起?”
钟书记从他身边给我带来了一片绿叶。经询问,得知当地原本野生的辣椒叶,可以放入水中煮沸,放入纸槽中,可以润滑纸浆。抄出来的纸坯绝对不粘,当地人称之为滑叶。
奇怪,你怎么知道这个滑刃的效果?这不能不佩服先人古人!
“可是——”我又问:“几千张纸,压得那么紧,压得那么紧,怎么能一张一张地打开呢?你是哪里人?”
我的问题引出一个民间传说。钟说,当地造纸术的人自古就知道一个传说:
一天,造纸房里的人正忙着,这时一个路过的老人进来讨茶和烟。一个年轻人以为老人碍事,拒绝给他烟和茶,把他轰走了。没想到,老人走后,被挤的纸变成了一大坨。人们在想,怎么会突然被揭开呢?于是我开始怀疑,刚才那个老人不是路过的神仙。当人们不礼貌和不开心的时候,如果你做了什么,纸就不会被打开。于是大家都跑出去找老人。找到之后,让茶让烟。老人喝了足够的茶,抽了足够的烟。他站起来只说了一句话:“去揭开你身体的右角!”说罢扬长而去。在老人的指示下,我回去揭开自己身体的右角,一个个轻松揭开。结果滩头上的手工纸露出了右下角,其他的角却无法露出。为什么?没有人问科学真理;这个尊重老人的美丽传说,随着作坊里的造纸术一代代流传下来。
上面的传说只是众多版本中的一个。传说生命广泛存在。往往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讲的时候会很不一样。然而,传说中化身为老人的仙女有一个著名的姓氏,李佑。神仙李佑的故事都很生动有趣,而且都和造纸有关。沤、踩、造纸的几个关键招数也有李的影子。传说由于仙人的保护,滩头纸踩在材料上从来不会把脚割破。但是李友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知道。这就是滩头造纸及其文化的秘密。
如果说滩头纸文化可以追溯到隋朝。到了元朝,这个地方已经是长江以南的造纸中心了。抗战时期,进口纸运输渠道不畅,国产纸总是用土纸做后盾。海滩上有2000多个造纸车间。如今,随着造纸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手工土纸已经衰落。中国大地上很多土著纸作坊转瞬即逝,原始土著纸很少见到。然而,湘中这片土地的深处奇迹般地“收藏”了这一原始的古老技艺。原材料,工艺,程序,甚至相关传说都是一丝不苟,活得奢华。据说明朝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南方造纸的工艺和方法,和今天滩头的手工造纸一模一样。这不就是活化石,活的历史博物馆,活的文化生活吗?
回到镇上,人们摊开这种土纸,称我为碑文。金色的土纸刷上一种当地峡谷山口的石粉,它的颜色在中国白色中略带蓝色,就像天蓝色一样,非常优雅。正面接触纸张时,如果指尖接触到温热的皮肤,感觉微微有弹性,感觉很奇妙。我开玩笑说:“这张纸很性感。”写字画画的时候,好的笔和纸会有帮助。这张土纸上写的字饱满厚实,顺滑而不燥,有墨痕,自生韵味,让我很满足。看着这篇论文,我突然想到,我应该为这份难得的遗产做点什么。我叫了一声:“钟——”
钟书记笑着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们已经开始对滩头造纸进行全面调查。年底可以建立文化档案和数据库。而且我们已经有了保护计划,以后我会征求你的意见。”
我笑着说:“你已经是专家了。”同时我想,如果每一份遗产都有这样一个懂文化,可以称得上知己的官员,我们还会焦虑担心吗?
标题:[陇文化]冯骥才:手抄竹纸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读书是风雅乐事
下一篇:[陇文化]校园博客:秋游冶力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