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范跑跑”跑进了艺术圈
本篇文章1124字,读完约3分钟
现在有时候很容易成名,因为成名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苦心经营,历练,粗枝大叶。以前成名的速度叫“一夜成名”,现在很多都是“瞬间成名”。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一个当模特的老师丢下学生先跑,一下子出名了。他被称为“范跑跑”,但人们记不起他的原名。
与刘翔的名气不同,“范跑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在道德层面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批评。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如果回到二三十年前,可能就是“永不翻身”了,因为中国对人的道德标准的要求往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而所谓的“不朽”,则说明了道德对人的重要性。现在,我们不能说道德标准可以杀人,但它们也有相当的分量。“咸鱼翻身”这件事并不新鲜,可能是人们常说的时代变迁。就在媒体追踪这个“范润”去了哪里的时候,他没想到自己跑到了北京,碰到了798;没想到的是,他突然成了艺术家,参加了2009年北京首届798双年展。因为身份的突然改变,成了暂时的新闻,让他继续为自己扬名。虽然这个时间不是“瞬间”,但也可以说是“一夜之间”。与一年前的“跑”不同,这次跑进艺术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毫无疑问,仅仅依靠“范润”原有的知识和社会背景,他无论如何也跑不进艺术圈,甚至可能连成为艺术家的梦想都没有。显然,充当范跑跑领导的策划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师傅领进门”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近年来当代艺术的各种策划都是策展人的一种概念游戏,似乎是一种文化闪烁。好的傻瓜是通过绕圈晕倒别人来愚弄世界,坏的傻瓜是通过绕圈进去来愚弄自己。以“范跑跑”为例,策展人以“展览的目的是当代艺术的大众化”为核心,“希望非艺术家的作品能与艺术家的作品相比较”。因为“这些年的艺术作品都是失语的。”“现在很多艺术家关心的不是艺术语言,而是艺术市场,思考如何赚钱。所以展览想邀请一些普通人参加展览,体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就策展理念中的“不是”和“但是”而言,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用“范跑跑”来改变艺术家不注重艺术语言的问题。这个“范跑跑”所表达的“艺术语言”是什么方面?馆长好像是想绕开自己。
再来看看范跑跑这个“艺术家”。他会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实现策展人的想法,在绘画、雕塑、装置上都是不可能的。他只是“采取行为艺术的方式”。原来他想跑进“行为艺术”的圈子,这并不奇怪。作为一名教师,他可以理解和利用“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问题是,有机会实现吗?有了领导给的机会,逻辑关系就更顺畅了。但是,“范跑跑”想用他的作品来“表现对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但他之所以四处奔走,是因为他实在没有基本的公信力来对教育进行一般的“反思与批判”。相反,如果他反思自己的“奔跑”,用艺术的手段赎罪,他可能会愚弄世界。(摘自《中国画家》2009年第5期)
标题:[陇文化]文摘:“范跑跑”跑进了艺术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最差的肉做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