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别了,拥挤的柜台
本篇文章2114字,读完约5分钟
30多年前,我在一个遥远的藏族乡镇,结束了与藏家子弟“摸索”两年多的知青生活,登上了命运之舟。桥头供销社,一个离文县几百里的农村供销社,成了我另一个靠泊生活船的港湾。从那以后,我的简历上就有了我的反职业记录。
我当店员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内乱还没有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物资供应十分匮乏。正是这种缺失,使得售货员成为当时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水的优势就是月的优势,方便买东西。如今,如果一个商人在仓库里有积压的货物,老板一定很担心。那一年,恰恰相反,如果一个供销合作社走进一个仓库,或者走进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一袋袋白糖、一盒盒奶粉,就成了当天的头条“重大新闻”。当人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对方时,买家被认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拥有所有的联系,不亚于今天的“明星”。供销社主任把仓库里的货物当成骄傲的资本,边走边唱着歌,边做梦边放声大笑,被买家砸破家门,因为那些紧俏的货物无一例外都要经过审批。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号称“三转一环”,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越帅的货越叫不出来,“还在吉他后面躲着我们半张脸”。
当年世界上所有的店铺都被命名为“大众”,个人是绝对不允许经营店铺的,更不要说开一个东西品种繁多的大型超市,哪怕屁股大的门市部都是痴心妄想。桥头乡人口2万多,村庄几百个,只有供销社办的独家综合店,就像在武大郎开店一样。这里自然成了全镇两万多人的购物中心,成了山中男女老少向往的“圣地”,繁华辉煌程度可想而知。我被分配到供销合作站的柜台,就像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里突然出现的新面孔一样,一夜之间成了全镇的“名人”,知名度不亚于公社书记。因为农村的男女老少,每个人都要和我打交道,甚至想尽一切办法去人脉,以求买到紧俏的商品。
桥头乡有一个三天活动,不仅是村民交易山货的日子,也是他们去商店买东西的日子。每一个收藏日,街道汇成人山人海,仿佛全镇的村民,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甚至还有外地的人也来凑热闹。我曾经信誓旦旦地断言,桥头店是世界上最忙最热的店。这一天,我们的几个售货员站起来,做好饭,准备接待顾客。然而,莫道君是一个早期的旅行者。清晨黎明前,店外等着买东西的村民早已挤满了人。店门一开,就像洪流一样涌了进来,店突然就爆了。压倒一切的场面,压倒一切的力量,吞山河的气势,不亚于钱塘江的潮水。让我们高呼“不要挤!别挤!”,但无济于事,人流造成的“潮水”继续急剧上涨。这是一家综合商店,经营五金百货、针织布、烟草、酒精、糖和茶。商店的四个售货员每天都分工负责,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一个人专门做布,一个人专门做针织品,一个人卖百货,一个人卖副食。从开店那一刻起,面对购物浪潮的挑战,大家忙得手脚并用,不停地接待顾客,没有时间放松,没有时间吃饭撒尿。从清晨到日落,天渐渐黑了,店里的顾客依然漆黑一片。商店的门终于关上了,但是顾客们没有完成接待。许多农民没有“挤”装货,而是冲向“空农场”愤怒地回家。
拉布的柜台简直就是个怪物,五六米长两米宽。它像木头一样坚固,像山一样坚固。即便如此,他们在拉布的势不可挡的农民面前也是不堪一击,一次又一次被推倒在地,只是遍体鳞伤。他们不得不请木匠重新建造三次和五次。新生的柜台还是难逃一劫,一次又一次的要换成旧的,最后还要建成铁壁一样的水泥柜台。就像每次给客户拉布的时候都是从前面打。拉了一天布,柜台被压坏了,胳膊又疼又肿,人和柜台都受伤了。
副食专柜都招架不住。我在这边忙着给顾客拿火柴,在那边喊盐,还没等盐秤完,就有人喊着买饼干,买货的喊声来了又去,一个接一个。我累坏了,这一头忙,那一头忙,像运动员一样在球场上来回穿梭,跑个不停,只有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只有晚上睡在床上,骨头都断了。
在商店里,没有一瓶酒卖完,当地村民嗜酒如命,散酒成了“旱地及时雨”。供销社的买主偶尔走进几个铁桶散酒,消息就像“像春天的大风,夜里上来,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一夜之间传遍全镇千家万户。然后是瓶子、塑料桶、陶碗、陶罐、锅等。,都是能装酒的,从农家乐里冲出来,齐刷刷地往店铺里冲。突然,一大堆人在柜台前堆积起来,就像饥饿的韩找到了面包一样,一双双急切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那个装着酒的铁桶。肯定是铁桶生锈的原因。用量子舀出来的铁桶不是清酒,是黄色液体。水桶越低,颜色就越黄,底部就变成了一团浑浊的“黄汤”。但是,在村民眼里,连“黄泥汤”都是千载难逢的甘露,吵吵闹闹,大喊大叫,争着抢着喝,就算坏了。买家一次只能拿到几桶散酒,这是九牛一毛。桶倒过来的时候,没有抢酒的顾客捶胸顿足,情绪低落,似乎还不甘心,嚷嚷着喊着,只好去仓库看看有没有货,最后看不到希望,就提着一瓶空气回家了...
也许,山区拥挤的柜台在今天听起来像是遥远的古代童话,但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农村发生了变化。曾几何时,几乎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古桥头山乡。店主包括农村地区的当地农民和来自新疆南部和中国北部的“淘金者”。众多的商店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农村农民终于告别了拥挤的柜台,告别了物质匮乏的贫穷时代,唱响了春天的故事,进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标题:[陇文化]别了,拥挤的柜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雪,漫飘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