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水磨 电磨 自动磨
本篇文章1483字,读完约4分钟
每当月底回农村,去村里的磨房磨面,自动磨钢省时省力,磨出来的面粉又细又白。当我拿着面粉回家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的浮现出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水磨磨面,然后用钢厂磨面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越来越深,让我回味无穷,感触很深。
那时候我十一二岁。村里没电,晚上家家户户都用小煤油灯照明。住在浅山,河缺水,没有水磨。村民们磨面的时候,都是提着笼子里的食物,翻山越岭,走一村一村,走十几里路去老莫峡磨面。据爷爷说,他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磨脸,也在峡谷磨。周围十几个村庄的人们正在峡谷中磨面。可见“老莫峡”以磨命名,历史悠久。我和父亲在磨脸。一是对水磨好奇,觉得好玩;第二,在农村,有一句话叫“十五岁男人抓住父亲的野心”,也就是说,男孩长到十五岁,有力量独立,应该为父亲创业。为了不误打误撞赚到生产队的工作分,减轻父亲的负担,让我尽快为父亲工作,父亲磨脸的时候愿意带我。他扛一百斤粮食,我扛二十多斤粮食。早上天麻亮的时候,奶奶把前一天的剩饭给我和爸爸吃。之后,我们父子上路了。一开始,我们有力气,走得也快。后来我们力量比较弱的时候,我和爸爸靠在田埂上休息了几次,想早点往前开,磨磨面。
水磨是农村人传统的先进的研磨机。峡谷里有大量的水,河很宽。从河的上游筑坝,从山脚筑渠,把水引到磨坊,让水从专制的木槽里冲下来,用水滴压印木轮,木轮穿过立轴,带动房子两边的磨风扇转动。研磨风扇有一个木制的吊桶,里面装有谷物。随着研磨风扇的转动,谷物颗粒从吊桶底部的小孔中流出,堆积在研磨风扇的入口孔中,然后从研磨孔中向下。磨完后,它们从磨口出来,用芦苇在木架上来回走。下部为面条,上部倒入研磨孔继续研磨,直到面粉干净。我和父亲把谷物带回磨坊后,父亲研磨面条。我跑到河边的浅水处抓小鱼找螃蟹,或者爬上山割韭菜摘野果。年少无知,总觉得和爸爸一起磨面很好玩。
我家人口多,磨面次数多,面的口袋少。有一次我背着一个细竹条背笼(老家叫川北斗)走路,突然绑在背上的绳子断了,面条撒了一地,吓得我大叫。父亲听后放下后笼,来到我面前,气得差点晕倒。小心地将散落在地上的表面抬到后笼上,这样我就可以再次搬运它。我看到了父亲眼中从未有过的泪水。
70年代中期,我的家乡通了电。生产队里安装了一台电炉。我父亲不需要在黑暗中早起去“老莫峡”磨脸。电磨开始磨的那天晚上,父亲和李庄人围成一圈,手忙脚乱地看电磨磨,热闹得像看大戏,晚上也没以前那么困了。可能他在想,他就不用再去水磨了,一个个磨表面。后来美中不足的是因为缺电过载导致刀被烧或者电量不足,导致经常停电。电磨转不动了,就成了摆设。看到粮食卡在磨口,大家只能寄希望于“电”。为了吃面条,李庄的年轻人改用拖拉机的柴油发动机来代替电磨。由于柴油发动机功率低,每个人都很难研磨表面,因为他们必须在繁忙的农业期间工作。然而,不久之后,国家开始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不仅更换了新的电线杆,架设了新的电力线,还更换了大容量变压器。充足的电力为农民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结果富农买了自动上料的钢厂。农民不再在河里洗澡,也不再在芦苇垫上晾晒谷物。把粮食拉到磨后,放在洗衣机旁边。磨房老板轻轻按下按钮,谷物被冲走,杂物被吹走,细沙和砾石被遗漏,小麦被剥皮,一切自动运行,不需要人力。在短时间内,颗粒谷物变成干净、细腻、洁白的优质面粉。近年来,有些人把粮食带回家后不想储存自己的粮食。他们把它拉到镇上的面粉厂储存。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不能吃了卖钱。对双方都很方便,双赢,受益。
从水磨到电磨再到自动磨,我们经历了磨的沧桑。从一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展的可喜变化。
标题:[陇文化]水磨 电磨 自动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生命中的最佳年份
下一篇:[陇文化]过大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