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本篇文章1701字,读完约4分钟
祖先在刀耕火种中形成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逐渐固化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习俗。在春节期间,这些习俗总是更加集中地出现,并且年复一年地延续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一股浓浓的新年味道扑面而来。这本杂志专门挑选了一些与春节有关的考古轶事。请大家一起享受。
饺子馅里有年猪
猪肉是中国人的第一蛋白质来源。春节期间,饺子里经常会塞满猪肉。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用猪来葬人,并在器皿和礼器中使用猪的形象。
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家猪起源于野猪的驯化。然而,野猪何时何地被驯化成为家猪,仍然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考古学家过去常常通过骨骼形态和dna来区分家猪和野猪。然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胡教授认为,这种方法忽略了dna改变所需的长时间。人类最初可能会捕获一些幼年野猪,干扰它们的栖息地和食物结构,这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野猪的生活习惯,但不能立即改变它们的骨骼形态和dna特征。胡认为,寻找家猪驯化的起点是滞后的。他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分析考古获得的猪骨骼中的同位素元素,从而重建猪的食物结构,区分家猪和野猪。这是一种调查家猪来源的新方法。他认为,家猪的食物结构应该与祖先一致,即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但野猪的食物结构与当地自然植被接近,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
遵循这一思路,新的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家猪应该出现在9000多年前的舞阳贾湖遗址,几乎可以与土耳其家猪的驯化时间相媲美。如果能找到更早的猪骨,即使在生物形态特征和dna特征上找不到家猪的特征,也可以通过检测其骨骼中的同位素元素来重构其食物结构,从而判断野猪首次与人类相交的时间。
最喜欢的食物面条
虽然饺子是春节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但另一种主食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面条。面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之一。面条是通过向谷物或豆粉中加水并制成面团,然后挤压或滚动,切片,或摩擦,拉动,揉捏等制成的。制成窄的或宽的、平的或圆的条状,最后经过煮、炸、炖、炸。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掐麦现象,说明小麦种植有所增加。到汉代,种植小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淮南子·世泽训》载:有师是命,人有兴趣收畜,多积,劝种麦。如果你失去了时间,你的罪过是毋庸置疑的。唐糕在汉代文献中有记载,应该是用小麦面粉加工面条的雏形。考古发掘还表明,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加工工具——石砖磨,它可以将小麦加工成面粉,从而出现了更美味的面食和面条。
但是汉代的面条应该是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绝不是面条的起源。2005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青海拉家遗址一碗土封的倒挂面条,改写了面条起源的历史,确立了中国是面条最早起源的观点。有考古学家认为拉家遗址的面条是用小米粉做的,然后通过模拟实验做了几米长的小米粉。此外,2400多年前,小米也是中国新疆肃北溪的先民制作的面条。这一发现极其重要,填补了面条制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考古杂志选为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春联中的艺术汉字
贴春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习俗,春联上书法艺术中展示的汉字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评论。书法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没有线条的舞;没有画面和无声音乐的绘画有一种普遍的美。在某种程度上,书法艺术是在汉字出现时产生的。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通过在岩石表面绘画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有些符号似乎就是人物的最初原型。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在陶器上画一些几何符号或陶文。此后,由于汉字的载体容易消失,其发展变得非常模糊。直到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了商代甲骨文,被公认为最早的汉字。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式,继承了原始雕刻符号,开启了青铜器铭文。
汉字自出现以来,就出现在甲骨文、金、石、竹、木、丝、纸等材料上。由于载体不同,人物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在早期,由于载体相对简单,书法风格相对简单,所以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牍和帛书,这些都是篆书的前身。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出现了纸。由于其轻便廉价,书写文字传递信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的风格开始因人而异。一些追求美和个性的人在纸上演绎出不同的文字特征和风格,各种风格的书籍应运而生,书法也随之诞生。
标题:[陇文化]年俗里藏着考古发现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