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雷锋精神”50年演进史: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
本篇文章3252字,读完约8分钟
雷锋精神50年演进历程:21世纪的雷锋代表什么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一个拿着钢枪,戴着棉帽的傻青年,走进千家万户,他的名字传遍了共和国的土地。
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22年,但他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在过去的49年里,每年春天都在向雷锋学习,但不同的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
雷锋= 60年代的真善美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很快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热潮。
出生于1960年的韩振华用“席卷中国”来形容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在60后眼里,雷锋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70岁和80岁的孩子都在学雷锋。毛主席的号召就像一颗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当时学雷锋不管是不是3月5号。
韩振华回忆起他的小学生活,每天上课前喊口号。上课时,老师会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墙上写的标语,板报上发表的标语,宣传栏里贴的标语,大喇叭里播的标语,都是学习雷锋的。上学后,学校要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让他们发言,或者写学习经历。那种氛围感染了所有人。大家早早到校,赶着上班。有时候我会帮村里那个孤独的老人打扫院子,给他的水箱装满水,然后给他看报纸。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一个不留名的英雄。
童年时代,像雷锋这样的英雄出现在韩振华的脑海里。他还记得听老师讲铁王曼金溪的故事,记得学校宣传粪工石传祥宁愿脏一个人也要换万家网的精神
虽然不明白拉人挑水钻是什么意思,但是听老师说王进喜跳进泥里用身体搅。听说石传祥努力了几十年,看着老师拿着报纸激动地说着眼泪。这些半懵懂的孩子也感动得落泪。
这些都是真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夸张。我们当时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学雷锋叔叔这样的英雄。
70年代,雷锋=爱恨分明
爱恨分明而不忘根,是70年代雷锋精神的精髓和象征。
在党的指引下,雷锋能够立场坚定,爱恨分明,对同志们像春天一样温暖。敌人像严冬一样无情。当时,我们都不得不学习雷锋叔叔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革命精神,有明确的爱和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十几岁的韩振华当时正在上中学。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雷锋精神的宣传强调他的阶级立场,喜恶分明。
根据一篇雷锋日记,在黑暗的旧社会,雷锋叔叔去砍柴,但恶人地主用柴刀砍了他。这种阶级仇恨在他心里。雷锋日记中的这个片段也印在了在韩振华长大的年轻人的心中。
为了纪念韩振华,在毛主席号召学习雷锋精神后,许多国家领导人都为雷锋题词。周总理的题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雷锋同志,痛恨旗帜鲜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开而忘私的共产主义作风,无产阶级的战斗精神。
学习雷锋的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恨分明,不忘根,立场坚定,战斗精神强。从60年代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唱歌。爱恨分明继之以不忘根。在韩振华的记忆中,“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这句话也是中学老师和家长经常说的话。
当时家里的老师和长辈教导我们,长大后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如果我们取得了好的结果,我们不应该忘记是谁帮助了我。解决困难后,我们不应该忘记是谁在雪地里给了我们一份礼物。也要记住,因为共产党,我们才能吃好穿暖。
直到多年以后,韩振华经常用“不忘根”这个词来教育他的女儿。他常说,这个社会,太多人健忘,失去了真善美的本来面目。
雷锋= 80年代的钉钉精神
80年代,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努力学习,把雷锋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高中毕业的韩振华离开了学校,进入了一家国有机械零件厂。和父亲一样,他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开始承担养家糊口的负担。在韩先生的印象中,雷锋叔叔鲜明的爱恨情仇的特征在不知不觉中被弱化了。工厂宣扬的是雷锋的钉子户精神,学习雷锋有限的生命,无限地为人民服务。
韩振华说,当时的教育不强调个人化,而是强调集体主义,学生的愿望是更好地成为集体的一员,充分发挥光和热,在雷锋叔叔这样的普通岗位上做出成绩。
从当学徒的第一年起,韩振华就参加了工厂举办的学习班。一方面是被师傅领着学技术;另一方面,他想学习文化和政治。大家都学雷锋,大家都努力学习雷锋同志的钉钉精神。
他刚上班的时候,工厂宣传了张秉贵。张秉贵生前是北京百货大楼的业务员,他训练了两项绝活:一精一清。回顾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经历,韩振华印象深刻的是,他抓了张炳贵,一个顾客要了半斤,他一只手就能抓到五两,他记账又快又准,他可以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听了他的事迹后,韩振华非常钦佩他。
当时工厂里的宣传口号不再是学雷锋同志的几个字,而是把雷锋精神提炼到工厂里,提炼到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上,鼓励大家利用一点点零散的时间不断学习。要不是刻苦学习,花时间练习,张秉贵不可能抓糖抓得这么准。
在20世纪90年代,雷锋=热爱他的岗位和奉献精神
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这个时期对雷锋精神的解读也变了。江泽民在1991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习雷锋的重心转移到了在岗位上展示奉献精神上,许多像李素丽这样在普通岗位上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岗位楷模层出不穷。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雷锋精神不再被普遍提及,但北京,包括韩振华的公司,开展了向李素丽同志学习的行动。当时,李素丽和其他劳动模范成了雷锋精神的传递者。
在学校,90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已经和之前的30年完全不一样了。韩振华唯一的女儿开始上小学。不像上世纪60年代他在小学时为成为小雷锋而奋斗的所有同学,雷锋叔叔的形象在韩振华的女儿一代的心目中已经逐渐被削弱。
学校会组织雷锋学习小组,但3月5日前都忙了一会儿。去养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车站擦站牌,成双成对去军属家庭。三月之后,这些做好事的动作就无法坚持了。
韩振华感慨地说,她女儿这一代人在80后学了雷锋,这确实回应了网上流传的一句话。雷锋叔叔没有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在这个时代,雷锋形象的丰满和完整已经被韩振华女儿心中的一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努力、朴实、助人为乐的代名词。在学生心目中,雷锋的形象只是埋在灯下补袜子,帮老人找儿子。
90年代的校园,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学雷锋做好事是光荣的,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得到小红花。
21世纪的雷锋=?
说起雷锋的故事,韩振华仍然能凭记忆讲述许多故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新世纪,可以叙述的雷锋故事越来越少了。
有一年,韩振华的小侄女所在的学校在3月5日前从事学习雷锋主题活动,要求学习一个雷锋故事,并在台上发表演讲。韩先生从书架上找到一本雷锋日记,讲了雷锋在部队的故事:天气越来越暖和,公司给每人发了夏装,两套单人军装,两套衬衫,两双胶鞋。送给雷锋的时候,他说:“我只要一件军装,一件衬衫,一双胶鞋!我穿的军装可以缝缝补补穿。剩下的衣服交给国家吧!看完这一段,00后的小侄女天真地问韩振华:雷锋叔叔怎么这么笨?
韩振华觉得现在的生活比20世纪60年代好,人们穿得暖和,吃得丰富,但人们的心已经改变了。
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当韩振华开车回家时,他突然发现一个人躺在路中间,他的身体还在微微颤抖。从来没有想过被诽谤,韩振华的第一反应是停下车,为喝醉的病人叫救护车。时至今日,甚至在他小小年纪就受了雷锋精神的洗礼之后,他还会犹豫要不要选择帮助一些陌生人,认为要看情况。
像小悦悦这种情况,一定要帮忙,不然良心不好过。韩振华坚定地说。
学雷锋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行为。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多么盛行,助人为乐、善待他人等道德价值观的弘扬都是不可抛弃的。在本报之前的“普通良心”系列报道中,坚持在天安门广场捡垃圾几十年的75岁的刘玉振让我们看到了坚持;夏娟,一个12岁的女孩,当她发现火灾时并没有独自逃跑,她一个接一个地打开邻居的门,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们可能是21世纪雷锋精神的最好诠释。
这个版本是韩旭写的
标题:[陇文化]“雷锋精神”50年演进史: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