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二胡:民族器乐的美依然鲜活地流淌
本篇文章1874字,读完约5分钟
疫情期间,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艺术形式积极参与抗击疫情,涌现出许多振奋人心、激发信心的抗击疫情文艺作品。其中,以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和演绎的文艺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二胡mv《天下英雄儿女》等作品,二胡云课堂等公益教学,以及颤音等平台上关于二胡的视频作品,都受到网友的关注和追捧,引发了作者的思考。
二胡起源于隋唐时期的西秦。二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在新时期的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中仍然历历在目。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传承价值的经典作品,从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独奏曲,到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经典作品,如《豫北叙事》、《三门峡幻想曲》、《陕北快车》、《奔腾的马》、《洪湖人的愿望》、《长城协奏曲》,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乃忠的《二胡协奏曲》和谭盾的《双
二胡艺术在传承经典方面表现出越来越独特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在音色、风格、生活情感、意境等方面,更是让听者沉醉其中。
音色的自然美。二胡音色最大的特点是旋律和唱腔都很强。二胡是单旋律乐器,没有钢琴的立体柱和弦音,也没有扬琴的两部多旋律质感,但单音的音色极其细腻,刚柔并济,虚实相生。二胡音色丰富多样,注重变化,形神相近。它可以模拟各种自然和人类的声音,如鸟、马、风等。代表作有刘天华的《空山鸟》、黄海怀的《赛马》、陈耀兴的《马奔腾》、刘文金的《雪山灵魂雕塑》等。它还可以模仿人的说话、哭泣、叫喊等声音。例如,刘的《豫北叙事》就使用了陈述的话语;刘明远《河南小曲》用的是河南语音语调,语气饱满;张的《一朵花》让他看起来好像没看见别人却听见了。二胡音色的不同变化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审美魅力,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独特的风格之美。二胡作品在风格上主要融合了地域和民族特色。地域主义是指对当地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提炼、融合、改编而成的二胡作品,大致按南北不同地域进行区分,如赵镇孝、鲁日融的《秦腔随想曲》、梅沪调等,都是融合陕西地方戏曲秦腔而成。《江南春光》描写了江南地区春光明媚的景色,并通过风景表达情感。民族音乐是用不同民族的音调特征创作的,如高韶青的《逢蒙》和刘长福的《新牧牧民》,描绘了蒙古族人民奔放的性格。现代作曲家王建民在他的狂想曲系列中,运用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音调、湖南古画戏曲曲调等材料和西北风格。风格美,即以音色美、旋律美为基础,更加生动灵活地运用当地民族的文化内涵。在继承经典作品的过程中,风格的形成越来越成熟和突出。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格各具特色,曲调丰富,情感醇厚,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生活中情感交融之美。二胡是一种能充分表达人的情感的乐器。二胡艺术历来悲壮,著名的《新婚永别》、《兰花花谣》表现的是女性对命运的挣扎和控诉;《江水》里的哭声,悲凉悲凉,让人心碎。《一朵花》第一段是慢板,粗弦揉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传统二胡音乐中的悲剧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得到情感的宣泄,达成心理共识。但二胡作品并不都是悲壮的,也有表达喜悦之情的,比如《喜送公粮》、《葡萄熟了》、《走向市场》,都是表达了人们的喜悦和喜悦。生命情感美的表达是二胡演奏的深层表现,与演奏者的生命体验和体验息息相关。要达到表达情感美的水平,就要不断提高演奏者的音乐素质,让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艺术中生活的情感交融之美。
意境的自然美。意境是二胡演奏艺术的高层次审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中国传统音乐追求的是含蓄的韵味和神韵。意义是指人的主观情感,环境是指外部客观环境。意境的结合是指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环境的相互融合和完美统一。二胡演奏的意境离不开场景的交融,意境往往是现实与现实的结合,给人以泛音的感觉。例如,音乐《月光》表达了作者的抒情性,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和空天人合一的意境美;《闲居唱歌》表现了作者闲适轻松的心情和从容不迫的心情。在阿炳的《二泉映月》中,悲叹的旋律融合了作者的悲苦、荣辱和生活经历,最大限度地表达了超越的意境。意境的表达可以使演奏者达到人与钢琴合一的演奏境界。这种境界的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艺术、绘画的意境相协调。两者都注重场景的交融,现实与现实的结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别亦男》《满江红》等音乐真挚深刻,能表达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境,仿佛回到了古代作家的生存境遇。可见,音乐二度创作中意境美的表达,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传统古典音乐的深度、广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诠释。
传承二胡经典作品,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分析传统二胡经典作品的审美特征,可以更好地指导二胡演奏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马敏)
标题:[陇文化]二胡:民族器乐的美依然鲜活地流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