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人民时评)
本篇文章1266字,读完约3分钟
通过收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创建一个数字虚拟博物馆,观众可以在不离开家的情况下环游世界
只有当文物和文化遗产进入数字世界,我们才能赢得年轻人,将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正式宣布,当古窑址遇到ar新技术产品时,游客只需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下载一个专门的app,现场扫描导游图,即可重现800年前龙窑的烧制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古窑址被赋予了生命。如今,文物正通过科技手段获得新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语言、文字、习俗、传说、手工艺、音乐、舞蹈等许多人类文化资源面临着丧失甚至消失的危险。如何传承历史文化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文物和传承文化遗产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股强大浪潮。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中国的文化事业和非遗传事业必须抓住数字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
数字技术的最大优势是突破了时间空极限和物理极限。博物馆藏品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应该由社会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和服务人员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展示所有展品。如何解决博物馆展览面积有限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数字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收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创建数字虚拟博物馆,观众可以不用离开家就可以环游世界。尤其在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可能会与人的视觉和触觉深度融合。各种曾经是特写但不可玩的珍贵展品,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这就创造了实地考察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对于扩大受众、保护文物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数字技术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在展品和展厅设置传感器,采集观众停留时间、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作为改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利用蓝牙传感器采集游客的参观行为数据,分析了短期游客和长期游客的不同参观模式,为管理卢浮宫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观众对文字、板块、成套文物的展品更感兴趣,停留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准确、客观、简单,可以提升服务,提升效率。
目前,我国在文化和非遗产领域应用数字技术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但与受众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部分数字博物馆点击率较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还处于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故宫的游客有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年轻人习惯于从数字世界学习知识。只有当文物和遗产进入数字世界,我们才能赢得年轻人,并将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意味着数字化工作极其艰巨,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数字化进程。只有跟上数字化的趋势,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辽阔土地上展示的遗产,古籍中写的文字才能真正活起来。
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05版)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人民时评)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