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科幻影视新跨越
本篇文章1632字,读完约4分钟
大众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天气。《流浪地球》所展现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和需要提炼但不可低估的综合实力,对未来充满自豪和希望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太阳和月亮为新的一天而改变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由于氦闪,太阳即将爆炸。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安装了成千上万台巨型发动机。计划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移到最近的半人马座恒星。
这个故事设定得如此大胆,以至于在中国电影历史的114年里,没有一部作品敢直接抨击这样一个庞大的命题。近代以前,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人类只能面对神话和预言的生存或毁灭的终极问题,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代。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小飞跃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的命运。
尽管如此,神话作为一个现代人,对于科幻电影在大银幕上呈现流浪地球的恢宏想象,还是有一个门槛的:首先,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电影行业制作能力;其次,他们必须有信心担心人类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浪地球》用中国人的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的故事,至少是中国观众第一次,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影类型,中国电影人以前从未尝试过。近年来印象深刻的有《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未来警察》等。不过这些作品基本都是软科幻:科学设定比较简单,注重趣味性;科幻元素往往局限于人类或者未知生物的超能力,并不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还有一些科幻或奇幻、神话魔幻题材的电影,缺乏科学依据。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没有硬性先例,所以《流浪地球》在上映前并不乐观。
《流浪地球》的制作团队并没有趁机回避壮丽宇宙场景的直接呈现,而是直接攻击了人类创造的现代神话。随时会解体的苔原、巨大、复杂而寒冷的地球推进器、厚重的隔离服和巨大的空站,无论是全景还是细节,都有足够的视觉说服力。全片两个多小时,特效场景比比皆是,几乎看不到不符合重力规则的塑料道具和运动效果。这对一部科幻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它崩溃,未来感和心血的在场感瞬间崩溃,视频叙事的基础也就崩塌了。
刘说,一部好的科幻电影就像一部历史电影。我的理解是科幻片要有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宏大历史感。在这方面,制作团队下的功夫观众是可以感知的。冻结的城市地标建筑,北京市交管局的温馨提示,电子游戏卡,用毛笔写下的大红色祝福,都与未来场景构成有意义的冲突,让观众在会心的微笑中体会到沉浸和在场。科幻电影最基础的部分是物理环境的创造,这是《流浪地球》最难的部分。
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的关注显然与刘及其引发的科幻热潮有关。与妇孺皆知的《三体》相比,中篇小说《流浪地球》是其早期作品。正如刘自己所说,这部小说更像是一幅创作蓝图。然而,它的背景足以给空留下电影叙事的空间。当简单抽象的文字退隐到后台程序中,转化成故事架构、人物关系、壮丽场景,科幻的冲击力就完全释放出来了。
电影《流浪地球》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几处改动和延伸:将故事中极其简单的人物进行排列整理关系,赋予形象和性格特征,用父子、祖辈、孙辈的人物关系结构化整个故事,赋予家庭温度;将一百年后的科幻场景与当今城市等具体现实世界缝合,强化观众的情感替代和情感认同;强化中国视角,呈现各国人民共同面对人类灾难的场景,营造人类命运的统一感;在影片的结尾,加入了宇航员刘培强驾驶空站点燃土星的情节,将整个故事推向了戏剧和情感的高潮。影片在原著的基础上,自然合理的成长,实现新的创作。
看《流浪地球》的时候有一种被强大的视觉推开的感觉。视觉呈现足够有说服力,人们会被紧张的宿命感所吸引,被勇敢的中国人所感动。看了半天,他们都静不下来。
从流行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态和国家天气。《流浪地球》展现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有待提炼但不可低估的综合实力,对未来充满自豪和希望。虽然影片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看《流浪地球》远比看一部毫无瑕疵的外国酷炫大片有意义。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科幻影视新跨越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