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永靖:“农家博物馆”留住乡村记忆
本篇文章1180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范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建设集体村落记忆博物馆,收集村民使用的旧物品,以集中展示的方式展示其生活生产、民俗风情和乡村变迁,使其成为传承乡村文化、承载村民生活变迁的精神家园,是甘肃省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的目标定位。永靖县刘家峡镇洛川村的村落记忆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村落记忆博物馆。
洛川村记忆博物馆位于洛川村一个普通的农村院落,面积不大,但展品颇具特色。有火盆、马镫等古老的农家家居用品,也有地方文化浓厚的民间文化物品,如结婚嫁妆盒、灯笼、长灯等。这些具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旧物品唤起了许多人的记忆。
村里的石磨代代相传,作为民间文化记忆之一搬进了博物馆。我们不能扔掉旧磨和旧马车。这是我们在困难时期生活的见证。让我们记住我们的想法。罗川五村村民罗法天说,他有空的时候,经常带着小孙子去参观记忆堂,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抚摸一会儿旧物件,回忆自己的前世。在新的城市化浪潮中,村民们不忘保护民俗,保留记录历史的旧物件,让独特的乡愁文化得以延续。
在生活用具展区,一个写着“富贵吉祥,鑫茂冬月”的盒子脱颖而出。原来这是民间人士过去结婚用的盒子。馆长罗洪洲说,这个盒子是他祖母的结婚物品。虽然油漆的一些部分已经脱落,但盒子上的牡丹花因为铜釉的着色而盛开。
在展区的另一边,有一个猩红色的水桶,叫做帽桶。过去,帽桶是专门用于官方帽子的。旁边是红、灰、绿、蓝、白三角布制成的床垫面或窗帘。鲜艳的颜色显示了缝纫工人的独创性。再往里走,旧物件旁边立着火棉、火石、火拧子、陶瓷油灯,让人感觉仿佛穿越了时间。在他们面前,有缝着彩色布头床垫的女人,有手里拿着镰刀打打火石,用火星点燃火捻子的村民。
生活用具展区再现了洛川村农民生活变迁的轨迹,而生产用具展区则展示了现代农业出现之前的耕、播、收、磨的耕作方式和收割流程,以及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
在收割展区,有一个新奇的古董,形状像阿木茶,上面有一个曲柄,下面有一个像犁一样的生产工具。让很多游客看得心不在焉,不明所以。据工作人员说,这个叫莱拉的物体是一种用来翻土和开沟的农具。原来松土翻地的工具是木耒,后来改为石铲、石锄。铁工具发明后,使用了铁犁铧,出现了牛耕。从汉代开始,古人就发明了二牛抬杠(犁)。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一些地方使用。
这些古老而传统的物品和材料不仅是农村生活和文化传统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人回忆起过去的苦难和甜蜜的想法,让年轻一代了解村庄的习俗,感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就。永靖县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孔令洲说。
门前只有镜湖,春风不变旧波。洛川村的村庄记忆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古老的农耕对象、故土和民俗文化,还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传统民居、古代生产生活用具和农村儿童游戏。筛米的风车,老农的木磨、铁锹、锄头、连枷,不禁驻足观看,感受淳朴的乡村文化。
标题:[陇文化]永靖:“农家博物馆”留住乡村记忆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