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论:“思想方法”是易中天史识短板的遮羞布
本篇文章1899字,读完约5分钟
深圳商报王建明/地图
最近有学者质疑易中天的知识背景比不上范文澜。易中天承认他在知识背景上比不上范文澜那一代学者,但他强调我有我的优势,在思维方法上超越他们。我有德国古典哲学系统训练的基础,受过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训练。这是他们这一代的历史学家所没有的。(参见12月6日《成都商报》“易中天:我在思维方法上超越范文澜那一代人”。)说实话,稍微了解一下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人,是不会对易中天类似于痴人说梦的自我膨胀有好感的。
逝者已矣,生者却主观武断地认为自己在思维方式上比逝者有优势。是真的吗?我觉得不是!事实上,中国史学一直重视常识和通史的写作。范文澜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展了这一传统,提出通史写作应该是直截了当、旁敲侧击、见多识广的。所谓直接交往,就是自始至终把握社会的矛盾运动,准确具体地划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所谓旁道,就是分析一定社会阶段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制约,考察一切矛盾的走向和总和,最后归结到物质生产力的根源;而两者的结合,是会过去的。虽然笔者没有从文字材料上找到先生与康德、黑格尔的联系,但范从事撰写中国通史的以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不如易中天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是过时的。
以中国光荣历史命名的大书,从外界来看,首先要有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和知识素质。但是翻看这本书,作者的文字是那么随意,那么松散。读那些文字的时候,读者可能会感到好奇和轻松,并不像读史书和学术著作那样认真和费力。这种文风,据说是易中天一直努力的完美改变。易中天其实选择了玄幻体作为开头,很可能是因为古代的历史考证实在有限,甚至他的历史知识和史料的盘点准备也有限,所以干脆去了一个洞处理,玩古代战术。就像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用的古代形式“尝三国志”一样,无论你在学术界的反应如何,你只需要扮演身边的观众就可以了。
易中天之所以胆子大,是因为他背后有读者群和接受基础。处于读图时代的人,已经迫不及待的钻那堆旧纸了,反正连《红楼梦》这种文学名著都读不下去。还有谁受不了费心去研究易中天中国史到底是学术还是故事,里面的文字是否符合历史知识的规范,只要易读好玩就可以了。所谓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精神文化,易中天看得很透彻,也很坚定。他知道如何看观众和读者的脸,以及市场和名利的脸。这个很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毕竟学术界屈指可数。屈指可数怎么能打赢一个大的?傻子都知道市场毕竟是大面积的。
只要浏览一下《易中天中国史》前两卷,就会发现他们的市场氛围很浓,但学术品味很淡,历史知识未必扎实,结构和语言太像一部大型纪录片的剧本。有媒体报道称,如果我们把易中天中国史当做《我们的故事:中国》,那么整个作品的定位和相关人员的作用会更加清晰:它是一部反映主流历史观的大众纪录片,易中天相当于一个首席撰稿人。
有评论认为,因为前面有《中国通史》,所以对易中天的《中国通史》兴趣不大。原因很简单。按照常识,没有一个学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部中国通史。直到发射仪式上听到对其运作模式的介绍,前两卷出版,才让多疑的学者释疑: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肃通史,而是以命运和选择为筛选标准的通俗历史读物。用易中天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波澜壮阔的中国史诗。这个我没写过,别人也没写过。易中天出道的生硬口号自然引起了各种羡慕和仇恨。所以毫不夸张的说,《易中天中国史》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一次奇遇,也启发了很多联想。
其实《易中天中国史》的写作思路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太成熟,只是基于西瓜皮,有些观点相当模糊。他经常边写边想,边想边改,可见作者缺乏知识储备和写作势能。作为一门非常尖端的科学,历史作品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严肃性和严谨性是两个不可回避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有学术良心和读者意识的历史学家都不会有这样的勇气。在已经出版的《易中天中国史:国家》中,几乎有一半的章节是关于其他国家的,比如古希腊、古埃及、美国。用全球视角,用中外比较的方式写历史当然是可能的,但是易中天对外国的渲染却是非常吊诡的。这还是大众眼中的中国历史吗?此外,黄煌的38卷本《易中天中国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它对材料的选择应该是全面、深刻、精密的,但读《逸书》时却是大胆、独立的:比如农民起义,我一篇都不写,可能只有李自成提。汉光武帝可能连提都不提。不可思议的是,易中天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重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而是放在制度建设上。这样主观武断的写法让人无语。据此,说思想方法是易中天短暂历史知识的遮羞布,而不是虚假的说法。(周思明)
标题:[陇文化]评论:“思想方法”是易中天史识短板的遮羞布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