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不凡的“母亲” 新颖的“诗剧”
本篇文章5407字,读完约14分钟
《母亲》的主演王平
王平扮演母亲,盖雪全扮演婴儿,张朝群扮演老人
张国强、赵岩、毛明宗、于海泉和王平分别扮演四个儿子和母亲
评剧《母亲》剧照
12月18日,评剧《母亲》作为中国地方戏曲优秀中青年演员的首演首演,中国评剧剧院当晚举行了评剧《母亲》评议会。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卢玉忠、北京市文化局副书记、副局长卢先富、中国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谢百亮、中国戏剧学院教授裴福林、原中国戏剧副主编安志强、北京河北梆子国家一级演员、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中国戏剧国家一级演员张等参加了会见。
今年新创作的话剧《中国影剧院之母》诞生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该剧由著名剧作家刘锦云编剧,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中国批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王亚勋、批判作曲家、中国东方表演艺术集团国家一级作曲家赵负责音乐唱段的设计。剧中母亲角色由国家一级演员、平剧白派传人王平饰演。剧中母亲的原型是邓·于芬,一位英勇的母亲,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她把丈夫和五个孩子送到前线,牺牲了他们。剧中伟大的“母亲”离我们很近。她来自北京郊区密云。她和中国亿万母亲一样平凡、单纯、善良、坚强、热爱和平。这种“妈妈”很刺激,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一部独特的“诗剧”
剧的主题伟大,人物伟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深远。但剧中写出自己的表演特点并不容易,不一样也不老套。强大的编舞、指导、声舞阵容,以及演员和乐队的配置,让人看到了剧团把戏做好的决心和措施。除了深刻的思想价值外,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谢柏亮(中国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这是一部杰出的悲剧,从三个方面展现了它动人的特点:一是北京的创造,二是中国人性格和气魄的体现,三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运动。这部戏使用了非常规的戏剧技巧,将大场景和小场景结合起来,在空.之间自由变换悲剧感油然而生。非常规戏剧的奇异性与流水般的歌舞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尤其能体现中国戏曲的魅力和独特的中国精神。这部剧具备了一部经典的基本品格,呈现性好,歌词好,非常规戏剧优秀。有些地方可以稍微考究一下,比如加上诗意醇厚的对白。希望这部剧能成为一首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历史歌曲。
安志强(原中国戏剧副主编):这部剧的剧情很全面,表演实践很重要。通过多次磨合,可以看到作品的逐渐成熟——这是一部民族史诗剧。《母亲》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采用了风靡全球的魔幻现实主义,打通了阴阳界限,使舞台表演更加自由,演员的情感有了基础。这部剧基本没毛病。如果真的很苛刻,细节可以再打磨一下。希望王平能留下一首传世的深刻歌曲。
周昱德(中国戏曲学院前院长):这是一部英雄史诗,一部充满激情的诗剧。剧作家以诗的风格写作,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诗剧品格,只有诗人的激情才能写出诗剧。这部诗剧融合了民族自豪感,夫妻感情,母子亲情。是一首感情奔放,激情燃烧的戏剧诗。同时,该剧的文学语言讲究节奏和韵律,非常简洁优美。剧作家在练句练字中提炼出让人省心又扯肺的好句子,真正伪造了诗歌的语言。
“母亲”形象的准确定位
舞台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所以演员的艺术水平最终制约着整部戏的成败。张曼君的异想天开和导演的意图能否实现,取决于演员。杰出的中青年演员王平领衔主演了批判剧《母亲》的创意彩排。这部抗日战争剧没有日本鬼子,着重塑造一个性格独特的英雄母亲。邓的言行自然贴切,没有豪言壮语,却透露着她的不凡与崇高。从演出效果来看,演员称职,既体现了剧场领导班子的远见卓识和胆识,也充分显示了剧场团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工作的有效性。
刘玉玲(京冀梆子团国家一级演员):他表演了70多场,看到演员们每次表演都还能保持真情实感,表演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好,很欣慰。演员可塑性很强,如果训练的好,会成为观众最喜欢的演员。这部剧震撼人心。老幼皆可受教育,铭记历史。
张(中国影评人协会国家一级演员):我觉得无论是导演的手法,还是舞蹈、歌唱、音乐的美,每一个演员角色的表演都是精彩的、创新的,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她对国家和人民的伟大爱,特别感人。演员王平进步很大。
裴福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这部剧感触很深。它不是故事,而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记忆。为了民族复兴,一位伟大的母亲给了六个亲人。这份伟大的爱情令人钦佩。这种爱和奉献足以把母亲抬得很高。对年轻角色的运用,自始至终都非常丰富,给了其他角色充分的表现空的空间,而没有淹没主角。该剧的叙事风格和舞台的全面呈现,确实起到了鼓舞、感染、启发人的作用。在今年的反法西斯纪念活动中,这部作品站在了前列。
发挥音乐直接指向人心的审美功能
批判剧《母亲》特别注重发挥音乐直接指向人心的审美功能。“初夜天黑,可以期待你的归来……”这首由河北民歌作曲的主题曲《王二贵》,以男女合唱、独唱、二重唱等不同组合、不同声部反复演唱,真实传达了英雄和母亲思念亲人的情感哀叹。这首歌似乎也传达了编剧刘锦云和导演张曼君内心的感叹,有着吸引观众和人物一起感叹的审美效果。它让老年人感到澎湃和啼哭,让年轻一代感到感同身受和义愤填膺,有效地增强了剧的历史感、时代感和真实感。
王杰(中国美术学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纵观《母亲》整部剧,诗的抒情性和唱诗的方式使该剧具有浓郁的音乐特色。评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现代社会的戏剧史决定了它的艺术本体尚未老化。《母亲》秉承了鞠萍关注基层普通民众的传统,运用超越鞠萍传统的艺术手法,以时尚的方式再现了其他流行舞台艺术在歌剧舞台上的表现规律。这些创作无疑有利于评剧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母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保持了鞠萍的传统,创新了鞠萍艺术体系的创造,同时也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与时代思潮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秦华生(梅兰芳纪念馆馆长):音乐独特新颖,为整个爆炸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例如,在开幕式上,在邓塑像的旁边,妇女们演唱了河北民歌“一更天昏地暗,举着灯,希望归来。第二更,不归有泪……”在《叹五表》的音乐中,邓走进了女性的人群,眼巴巴地望着远方,深深地哀叹着,唱着主题曲《回首》。这首主题曲在剧中反复多次,以不同的组合和不同的声部如独唱、二重唱、群众演员和演唱队的伴奏,丰富而真实地传达了母亲一生对亲人的思念,就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交响诗,贯穿全剧,悲叹母亲的悲伤和苍凉。比如第一局结束的时候“谁来承担思想——”,第二局马上就跟上了。“民国二十六年,华北硝烟弥漫,一个小日本来到我们身边扰乱我们中原……”从和平到战争:日本鬼子入侵华北,抗战时期这首民歌在华北沦陷区流传,与之前的河北民歌衔接,音乐结构和戏剧结构重叠,自然流畅。
它应运而生,希望成为传世佳作
在本次评审会的总结发言中,吕玉忠谈到了如何在当代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卢先富说,虽然该剧产生了,但他希望它成为传世之作。母亲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做出了自己的新探索。
吕玉忠(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鞠萍母亲》是一部成功的、示范性的、引领性的作品,它深入贯彻了实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最成功的是认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创造性地改造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改造,而不是扔掉过去的优秀东西。对于鞠萍来说,要做到雅俗共赏,就不能失去节奏感,必须朗朗上口。这部戏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也有一些空的房间需要提升。我很希望中评剧场能把《母亲》拍成精品。
卢先富(北京市文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从策划、剧本创作、二次创作到首映及后续演出,我们都有非常细致的安排。大家的基本评价是戏的质量不错,专家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很有价值。可以说,在创作和表演的整个过程中,团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这部剧虽然是在历史性的时刻产生的,但绝不是一时的场合,希望成为传世之作。
《母亲》求“四新”
首先,这个想法是新的。出现了许多表现民族英雄母亲的艺术形象。这位新妈妈在哪里?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母亲的方方面面,善良、坚韧、不屈、温暖、博大的胸怀,以及她面对风风雨雨、每一场灾难的坚定。
第二,叙事风格新。几百年来,戏剧有其叙事结构和叙事规则,也就是说,它以单一的人物为主体,以他的命运为主线,以他的经历为戏剧的矛盾、事件和冲突。《母亲》的叙事结构很新。一开始我并没有说“我是谁”,而是直接想出了雕像母亲的来历。它采用了倒叙、间奏、倒叙、浪漫、虚拟等艺术手法。在戏剧叙事的结构上非常新颖。
第三,二次创作的手段和方法是新的。这里指的是很多方面,比如导演的手段和方法,比如音乐唱腔,美丽的舞光。第二次创作往往反映、丰富、弥补了第一次创作无法表达的东西。剧中的一些场景、情节、氛围、人物情感等都需要舞台上的艺术手段,如导演手法、表演手段、形体塑造、音乐对比、节奏处理等。,这些都在第二次创作中得到了体现和表达。
第四,评剧的整体艺术形式在舞台上以新的风格呈现。这种新鲜感让所有的老观众和没接触过评剧的人看完都觉得特别美,特别感动,爱上了评剧。整体是新的,它给观众带来了新的体验,对歌剧的新理解,对鞠萍的新理解。现在觉得很值钱。(王亚勋)
让整个造物有血有肉有脉搏
《母亲》听起来在选材上并没有太大的主动性,但这部剧正是因为讲的是人的题材。五年前关注过这个题材,当时的人物原型的精神和气节让我感动。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突出。人与人之间最常见的感情,比如母子亲情中的感情,能让人产生共鸣,很快理解。看似是最小的单位,其实真的是最具体最能感染人的。今天,不管这个任务是否是命题性的,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回到自己的本体去思考问题,即意识到人,意识到人物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人物的命运,意识到人物的性格。在我看来,这个动力点让选材的方向从各个渠道汇聚,几乎没有偏差,是一件比较幸福甚至幸运的事情。所以这个课题不仅是一个命题,也是我们应该积极去做的事情。这种主动性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应该承担的思想,来自于一种本能的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让整个造物有血有肉,有脉搏。(张曼君)
在主题上,它与母亲契合并产生共鸣
《母亲》的主题看似是命题作文,但在我看来,创作这部剧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它写好。在剧中我应该和邓的小儿子一样大。我小时候看到的第一面国旗是日本国旗。当时我亲身经历了日本人是如何扫荡灭民的。邓和有着共同的情感和感受,但她放弃了儿子,这让我和母亲在主题上契合并产生了共鸣。邓所在的张家坟村门口,有一尊邓的雕塑。她看着山口,手里拿着一双新做的军鞋,热切地期待着儿子的归来。正是这样一个雕塑鼓舞了我,让我想停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写了《母亲》这部戏,眼里含着泪。(刘金云)
《母亲》中的人物分析
中国平剧院大型原创鞠萍剧《母亲》于今年5月6日在邓的家乡密云开播。经过两个月的排练,它于7月6日在北京首映。作为这部剧的男主角,我有很多感触。
导演满军告诉我:塑造一个角色的时候,要有一双眼睛时刻看着自己扮演的角色。她的一举一动和歌声都是在这双眼睛的审视下完成的。随着角色的深入,越来越理解导演的意思。这是剧场舞台艺术表演的关键和高度。
在充满期待的主旋律《王二贵》中,一群穿着粗布衣服的女人手里拿着竹篮出现在舞台上。没有激烈的舞蹈,只有无尽的期待。邓的形象既有同一性,又有个体性。她象征着当时中国千千成千上万的女性。她是一尊雕像和一个人物。这座雕像低声吟唱着失去亲人的故事。这个身影哭着哭着要亲人回来。儿子们参军抗日,母亲和父亲逃到人迹罕至的猪头岭定居。在那里,她怀上了她最小的儿子。然而苦难并没有结束,除了永水、永和、永安,四子相继战死。母亲从来不敢想象三个孩子是怎么死的,内心的痛苦无法触摸,令人心碎的痛苦无法感受。她宁愿相信他们还活着。在她的希望中,他们有一天可能会回到她身边。她等着盼着,思儿眼泪没干,她老人家在送口粮的路上死在强盗的枪下。她看着她依然坚强的丈夫离开她。欲哭无泪,欲哭无泪。可怕岁月的一幕幕,那一天她生不如死,心碎如尘。长子涌泉把八路军战士郭藏在自己的地窖里疗养。可惜被鬼子发现了。残忍的敌人把两个人绑在村里的一棵大树上,召集所有村民围观,用枪指着他的母亲当众指认他的父母和孩子。那些没有被认领的人将作为八路军被处决。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能因为带走了勇全就做任何事去杀郭,但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呢?突然大喊永远:我不是你儿子!面对不变的事实,我妈决定跟涌泉打这出苦战,建议郭不要讲。儿子被敌人生擒处死,慷慨赴死。一时间,她的心似乎被空割断了,整个人都散架了,她的灵魂消失了。
金云先生的剧本结构巧妙,写作巧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作空的空间。导演满军也是处理这类剧的专家。然后是音乐演唱,也是这部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刘文田先生创作团队的精诚合作,加上亚讯院长的个人功力,我觉得这部剧的音乐剧演唱也是极其成功的。音乐主旋律“万二归”贯穿始终,风格简约,旋律朗朗上口。唱歌有体裁的特点,是根据人物和我个人的特点来传播发展的。我也相信妈妈会越来越好,变得越来越好,因为在唱功和表演上的巨大进步和突破,成为剧场里的里程碑剧。(王平)
标题:[陇文化]不凡的“母亲” 新颖的“诗剧”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国乐故事中的中国情怀